品格教育在台灣的教育中,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目了。雖然名為品格「教育」,但筆者認為不是單純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悠關整體社會責任;應思考的是,品格衍生出的行為與態度。
許多人一看到社會亂象,就歸咎於教育失敗,但身為教師的我,只能感嘆:「如果大環境不配合,就算投入多少教師在啟發與教育品格的課程上,一切還是會完蛋的!」因此我們不能小看品格教育對於社會的影響性。
在小學,我們期許孩子能守時、誠實、一介不取、尊師重道等基本原則與普世價值,更教他們要有禮貌,不和別人打架…;在中學的課程裡,我們要加考公民道德,來期許學生認識社會層面與社會法條,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大學裡,我們期許大學生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每位學生都有能力為社會付出,對於不公義、不道德的行為,要有發出聲音的能耐;踏入社會,我們要培養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當個有遠見的知識份子。
品格教育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己而推向他人的同心圓過程,一個不會唸書的孩子,也許會呆呆地坐在教室,異想天開;但一個沒有品格的人,除了異想天開之外,還會更巧妙無所不用其極地獲得他想要的東西。
因此,筆者建議,品格教育要由更多的部門與社會機構一起宣導,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