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希望「品德教育重整」時,教育部立刻責成各縣市教育局規畫育落實,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時代,最苦的可是中小學的行政處室。取巧者,以相關論文參賽、得獎「應付」上面;中庸者,依現有校規與學校行事曆,煞有其事的辦活動、比賽與文宣昭告;下焉者,請專家、學者蒞校「專題演講」做業績。這樣的道德教育有效嗎?
德國當代最重要,也是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及社會學者哈伯瑪斯曾說:「道德做為人類溝通與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活世界的組成的一部分。」比較中國傳統聖哲的忠孝節義、四維八德的高標準待人接物原則,對新世代年輕學子而言,顯然哈伯瑪斯說的,可做為道德教育的施行起點。因為現行學校教育的師長仍怯於「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當互動出現溝通有所保留時,各種正面的生活學習能力如何能夠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保加利亞社會學家、小說家伊利亞斯也提出「文明化的進程,對身體行為的控制,做為文明化的表現」。或許對自律不足的學生,用十足規範有可能可以短暫的「治標」。但就長遠而言,他律如不能找出追根究底的醍醐灌頂,「治本」有可能緣木求魚。所以學校的導師的耳提面命,多少會讓學生們打自內心的「自省」與「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