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寫就對了!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現代人不免酬酢頻仍,大宴小酌不斷,加以近年來西式速食遍及各處,國人的飲食習慣可說是大大改變。但即使如此,麵攤、麵店始終遍布街頭巷尾。
走進離家不遠的巷口麵店,隨意點一碗炸醬麵,用筷子輕輕一拌,白麵頓時染上醬色,送入嘴中,麵條在齒間彈跳著,咀嚼中,麵的香氣順著喉嚨滑下,切丁的豆乾與毛豆混著豆瓣醬汁,帶著家常美味,沒有繁複的花樣,只有真實簡單。
麵店之所以一直存在,也許正在於它反映出了現代人真正的嚮往——在街邊巷口安然落坐,吃一碗麵、喝一碗湯的閒情逸致。
搞清楚弄明白
「炸」讀作ㄓㄚˊ時,是「油煎食物」的意思,如:炸魚、炸雞、炸油條、炸年糕。至於「炸醬」是指用油將碎肉、豆乾丁、豆瓣醬等煎製成的醬,用來拌麵條吃。
另外,「炸」還有ㄓㄚˋ的音,是「用火藥爆裂」之意,例如:轟炸、炸山開路。也可指「東西突然爆裂」,例如:爆炸、炸裂。
「酢」本義是「酸」,同「醋」,讀為ㄘㄨˋ。《說文解字》:「酢,(ㄧㄢˋ)也。酉乍聲。」段玉裁注:「酢,本酨(ㄗㄞˋ)漿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謂之酢。」
「酢」讀為ㄗㄨㄛˋ,有「客人以酒回敬主人」的意思,如:酬酢、或獻或酢。「酬酢」是指筵席中主客互相敬酒,亦可泛指交際應酬。「或獻或酢」,語出《詩經.大雅.行葦》,「獻」即是指進酒於客,「酢」則是指客人回敬。
另外,植物「酢漿草」,因莖葉皆有酸味而得名,亦稱為「酸漿」、「三葉酸」,此處「酢」為「酸」之義,應當讀為ㄘㄨˋ,今俗多混讀為ㄗㄨㄛˋ,是不正確的。
「炸」、「酢」二字,不論音義皆不同,卻常見將「炸醬麵」錯寫為「酢醬麵」。「酢」與「炸」不相關,如果錯用「酢醬」二字,那麼炸醬麵豈不是變成酸醬麵了?
語文小常識
經由前述,我們可知道,《說文解字》解釋「酢」(ㄘㄨˋ)為:「也。」是「酸」的意思,同「醋」。但有趣的是,《說文解字》:「醋,客酌主人也。」本義是「客人以酒回敬主人」。然而今日卻將「酢」(ㄗㄨㄛˋ)作為「酬酢」用字,「醋」作為「醋酸」用字,音義已分,「酢」與「醋」的本義與今用恰好相反,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時俗相承之變。
(選錄自《每日二字‧這樣寫就對了》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