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大教堂莊嚴富麗,整座建築就是藝術瑰寶。圖/尹萍
文與圖/尹萍
有人形容,羅馬是雙帝國的首都:政治的帝國和宗教的帝國。政治的帝國早已淪亡,宗教的帝國仍以羅馬城為中心,俗稱梵蒂岡,它的領袖稱為「父」,中文一般把古時候的譯為「教皇」,現代的譯為「教宗」。
梵蒂岡有兩個觀光重點:梵蒂岡博物館和聖伯多祿大教堂(「伯多祿」是「彼得」的天主教譯法)。其中,博物館滿藏藝術瑰寶,大教堂則本身就是藝術瑰寶。
台伯河西磐石之地
可是梵蒂岡是怎麼成為梵蒂岡的呢?
先說伯多祿。根據新約聖經,耶穌賜給他的漁夫弟子這個名字,意思是「磐石」。耶穌說:「我將以你為磐石,建立教會。」耶穌升天後,眾門徒四散傳教,伯多祿與保祿(保羅)來到羅馬,漸漸聚集了信徒。
那時候,羅馬的人口已經超過一百萬,市區集中在台伯河東面,相當擁擠,尼祿皇帝抱怨說他都沒地方蓋皇宮。
河的西北,有一塊丘陵與沼澤地,蚊子很多,巨蛇出沒,叫作梵蒂岡。尼祿之前的皇帝在那裡蓋了競技場,尼祿把它完成──這十七歲登基的皇帝喜歡賽馬,對鬥劍倒沒有興趣。先前羅馬大軍征服埃及,搬了人家好些方尖石塔回來,於是在這競技場中央豎立了一座,耀武揚威。
信徒墓園建成教堂
西元六十四年羅馬大火,延燒六日夜。尼祿看見火起,脫口說:「這下好,我有地方蓋皇宮了!」之後他省悟:民怨可畏。於是想找個擋箭牌。誰呢?基督徒。他告訴人民,是基督徒放的火。基督徒行事詭異,不安好心,根本就是與全民為敵。
許多基督徒被丟進野獸場。伯多祿被釘了十字架,刑場緊貼著新建的競技場。基督徒悄悄把他的屍身埋葬在旁邊一個墓園裡,假託別的名字作標記。
兩個半世紀以後,君士坦丁大帝立法規定,以基督教為國教,他自己死前也受了洗。君士坦丁厭棄羅馬,遷都拜占庭,羅馬城從此衰敗。但是遷都之前,他下令在梵蒂岡起造一座大教堂。原址的墓園,歷史久遠,他命令把陵墓的屋頂拆掉,直接往裡面填土作為地基。就這樣,他建立起最早的聖伯多祿大教堂。
皇權之上尚有教皇
西羅馬帝國在第五世紀滅亡後,權力真空,群雄逐鹿。羅馬主教為求自保,偽造文書,宣稱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之前,把羅馬和周圍地區都捐給了教會。教會從此有了國土,成為國家,稱為「教皇國」,也就是「父之國」(Papal State)。教皇身兼教會領袖與國家元首,積極參與歐洲政治,並且堅持教皇的權力超乎一般國家的王權。
義大利半島素來分崩離析,到一八四一年才建立起獨立而統一的現代國家。一九二九年,教廷與墨索里尼達成協議,畫定梵蒂岡現有範圍,義大利則尊重並承認其主權,雙方和平共存。
至於聖伯多祿教堂,前後經過三次改建,我們現在看見的,是十六世紀起造,十七世紀完成的新堂。宏偉的大教堂前面有廣闊的圓場,圓場正中央豎立尖塔石柱,像一根釘子,把整個廣場釘住。這尖塔石柱,便是從一千六百年前,近旁的尼祿競技場移來,只是頂上加添了一個十字架。
聖伯多祿聖骨重現
在聖伯多祿大教堂裡面,靠近祭壇,有台階通往地下層。黯淡的燈光下,可以清楚看見歷代教皇的石棺一行又一行,整齊排列。石棺上面雕刻著棺主的全身像,真人大小,冠帶威儀。轉角有些石柱,還是西元四世紀最早的大教堂遺跡。
一九三九年二月,教宗庇護十一世過世,石棺也放進這地下墓室。但是接下來,教廷決定做一件早就想做的事:把墓室改造成地下禮拜堂。施工時,工人小心謹慎往墓室下面挖。結果挖到甚麼?你猜到了:古老的墓園。其中有一些遺骨,經多次檢測,認定應該就是聖伯多祿的。
教宗把聖骨放在玻璃盒子裡,放回原來的位置:就在今日大教堂穹頂正下方,大約十公尺深的地下。地面上則設了一座小祭壇,只有教宗可以進去祭拜。但是一般人可以申請,由專人帶領,走下極窄的階梯,穿過低矮狹長的甬道,在一道滿布模糊刻痕的石牆下,一個破洞裡面,玻璃盒子密封著聖骨。
耶穌的教會,果然建立在聖伯多祿這塊磐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