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廚餘發電
港學者新發明
香港城市大學的學者及研究團隊發明一種新方法,可以把廚餘轉化為生物能源,用於發熱和發電。
城大日前公布,發明者為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李鈞瀚及他的團隊。
李鈞瀚團隊利用一組細菌把廚餘轉化為能源,可望為香港開發出一種源源不絕的可再生能源。
研究表示,香港每年約產生130多萬噸廚餘,占本地都市固體廢棄物的1/3,且大部分最終須埋入垃圾堆填區。
李鈞瀚說,他和團隊發明的微生物處理法能夠有效地製造甲烷用於發熱、發電,從而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倚賴。
研究數據並顯示,若以此處理法將本地的130萬噸廚餘全部轉化為能源,有望滿足本地所需用電量的1%至2%。
這種處理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促使廚餘數量和碳排放的總量銳減。
李鈞瀚表示,廚餘轉化為甲烷的過程最少可令廚餘數量減少一半,減輕對垃圾堆填區的壓力;另一半殘留物仍含有豐富的氮、磷等養料,可經由堆肥過程而製成肥料。
在碳排放量方面,這一方法每處理1噸廚餘便可減少排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因為此法產生的甲烷用於發電,可相應減少燃燒化石燃料而排碳。
他說,這將有助解決氣候變暖問題,「有助實現我們的願望,即營造一個無需化石燃料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