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勞保基金精算報告指出,由於人口快速老化,國民餘命提高,勞保基金收支逆差時間將由民國一○九年提早到一○七年;破產時間也從一二○年提早到一一六年。也就是說今年五十歲以下的勞工,十五年後達到請領年齡時,可能碰到基金瀕臨倒閉的問題。消息一出來,引起勞工的恐慌,當然也引起其他各行業的恐慌。
據勞保局統計,目前九百四十五萬勞工,其中五十歲以下的有七百五十萬,占台灣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勞工又負擔家計,勞保基金如果出問題,影響層面幾乎涵蓋全台灣,這無異宣告政府破產,情況正如今日的希臘。儘管行政院出面喊話,「請大家放心,政府會全力確保勞工權益」,但是空口白話,民眾很難相信。
勞工是生產主力,也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是勞工權益問題始終得不到完善的照顧。前不久勞委會主委王如玄還因提高基本工資問題和行政院不同調而掛冠去職。昨天馬總統在國慶講詞中也提到要提高勞工生產力,薪資才有可能提高。問題是台灣的產業結構長期以來就是勞力密集產業,包括高科技業也多是以代工為主,低報酬、高工時,已成為台灣勞工的宿命。
美國新聞電視台CNN昨天報導了台灣的過勞文化指出,台灣人每年工作二千二百小時,比日本和美國多出百分之二十,比德國多出百分之三十五。CNN並採訪因工作超時而中風的男子,還播出護理人員到行政院抗議的畫面,使台灣勞工的過勞現象舉世皆知。「過勞死」對於台灣勞工而言並不陌生,雖然勞基法有規定基本工時,但是雇主得經過工會同意調整,或是雇主以責任制責成勞工完成業績,勞工如果不加班就失業,只好無奈的拼死拼活的幹。
這說明了台灣產業結構的現況以及勞工的無奈。如果勞工在辛勤工作大半生之後卻領不到退休金,試想他們將以何養老?軍公教不但不愁退休問題,還可以不工作領八成薪,這種差距也會形成嚴重的社會分歧。如今又率先爆出勞退基金會倒閉,勞工在絕望的情況之下會產生甚麼樣的念頭?做出甚麼樣的行為?政府豈能無動於衷,任情勢惡化。
但是行政院發言人黃敏恭不但沒有清楚說明這個精算數字真正的意涵,也沒有說明政府會採取甚麼方式因應,反而說政府擔保入法的問題暫緩,表示「目前沒有必要在法律中明訂政府負完全責任的條款」。勞資雙方每月都按期提撥固定的勞退基金,政府卻不願意負責任,這不是表明了政府屆時無能為力嗎?連政府都不敢擔保,民眾還會相信政府嗎?如果政府抱持這樣的態度,相信短期會爆發請領潮,反而會讓勞保基金提早破產。
以目前的勞保基金結構來看,短期之內還不至於出現問題,但是政府絕不能以拖待變。必須要以清楚的法律條文向全體勞工提出保證,也必須做一些實際的改善措施,例如提高費率、延後請領年齡,或是採取其他補助的方式來挹注勞退基金。勞保基金精算報告是一記警鐘,政府絕不能坐視勞保基金破產,必須盡快提出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