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應該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但是中華民國國慶卻因國家認同分歧,使得許多人還無法心悅誠服地認同這個國號、國旗,使歡愉中還帶些尷尬氣氛。
迄今許多民進黨人士看到中華民國國旗,注意到的是國民黨的黨徽,聽到國歌是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訓詞;他們心裡仍然抗拒,從一九四九年從中國大陸遷到台灣,實施近半世紀戒嚴專制統治的政權。儘管民進黨取得中華民國政權八年,也持續投入中華民國的各項中央與地方選舉,但仍有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權宜的過渡之計,最終追求的是正名立憲,獨立建國。
國家認同分歧是台灣發展最大的障礙,台灣長期處於半數人認同中華民國,半數人不願承認中華民國的內耗。認同爭議擴展到所有的領域,人先分藍綠,事先定統獨,這個耗損讓台灣舉步唯艱,寸步難行,嚴重地打擊台灣經濟競爭力和生存發展空間。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主任、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上個月在國史館演講時客觀地呼籲民進黨接受「中華民國」,認為台灣只有解決國家認同問題,才能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
其實民進黨的國家論述並非一塊沒有彈性的鐵板。從「四一七決議文」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到「一○○七決議文」否定中華民國對大陸和外蒙擁有主權,在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表明「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二○○七年「正常國家決議文」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以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二○一一年蔡英文提出「台灣共識」,也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從歷次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民進黨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對中華民國則是因為其與中國大陸法統和內戰遺緒牽扯不清,所以有必要畫清界線。但是從台灣前途決議文採取接受中華民國的國號和憲法,溫和包容的主張助民進黨獲得更多民意的支持,將陳水扁推上首位民進黨總統的位子。正常國家決議文回歸正名制憲的激烈主張,讓民進黨總統大選得票大退。蔡英文的主張雖然溫和但是模糊,讓民眾無理解其具體內容,而不敢投下信任的一票。從民意支持的觀點,中華民國對深綠支持者而言,或許剌眼,但是卻是擴大民進黨社會支持必要的空間。
從一九八六年台灣走上民主化,民進黨全面參與中華民國的修憲、直選、中央與地方執政,早就是中華民國的大股東。就算民進黨想借殼上市再變更名稱,正名制憲,以當前的國際情勢,不但軍力和經濟力量大增成為區域強權的中國無法坐視,連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也未必支持。民進黨躁進非但無法為台灣人民帶來福祉,反而導致明顯而立即的危險。
台灣現在面對經貿全球化、自由化的衝擊,兩岸關係目前和緩但即將進入深水區,以及周邊領土與領海爭議的挑戰;在中華民國這艘船上半數人向左划,半數人向右划,只會原地打轉,那裡也去不了。民進黨必須扮演中華民國負責任的合夥人角色,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訪問中國,務實地提出「憲法各表」的主張,這是符合中華民國現狀的整合性主張。中國雖然不表接受,但也不致於坐立難安,國際間不會反對,但足以與國民黨「九二共識」抗衡,而讓多數主張維持現狀台灣民眾認同的觀點,卻仍需黨內辯論形成共識。
民進黨現在正站在十字路口,國家認同是一個無可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