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燈號連續十個「令人憂鬱」的藍燈,比金融海嘯時連九藍還嚴重。立法委員提案,如果年底前景氣燈號未轉好為「黃藍燈」,取消行政院長陳在內的近百位政務官的年終獎金,提案在國民黨甲級動員下,遭到封殺。
立委指出,行政院長陳要求團隊提出提振經濟的做法,均無法讓人民在短期內「有感」。年終獎金取消,與民眾共體時艱,並展現執政團隊提升經濟的企圖心。
立委的作法是為彰顯「苦民所苦」,顯示民眾期待之殷,但是若取消年終獎金後,景氣燈號仍未轉好,是不是要接著減薪,甚至減到無薪?
人事總處統計,行政院轄下的部、次長等政務官約八十名,部長月薪十九萬零五百元,一個半月的年終獎金約二十八萬五千元;政務次長月薪十六萬五千元,年終獎金為二十四萬七千五百元;若都取消,可省下約二千萬元公帑。
省二千萬元公帑,政務官就會痛?才會努力工作?比起民間企業,政務官薪資說起來不算多,很多人捨民間企業、國營事業而「屈就」,哪是「罰款」所能督促或懲罰感到痛的?立委若只能想出這種方式,到底真實效果如何,令人懷疑。
做不好就換人做,是民主常態;豈能以為「做白工」才能苦民所苦?立委的線性思考太過簡單;使陳不得不「率性」展示「有肩膀」:「內閣成敗我一個人負責,若有共識需要採取任何措施(減薪或取消年終獎金),我一個人承擔。」
無論省二千萬元公帑,或行政院長全部薪水,能挹注經濟嗎?能給全民共享嗎?二千萬元公帑還不夠每人發一元,人民會「有感」嗎?
立委批評,「政院提振經濟作法,均無法讓人民在短期內有感」,這是問題關鍵。民主選舉,四年一任,為使政績「短期內就有感」,加上立委的「逼繳成績單」,政務官勢必要炒短線,以求立竿見影。
當年「十大建設」是著眼於長期的未來,保稅工廠、退稅獎勵出口、加工出口區等,哪一項不需幾年時間才能看出實效?換做現在,昔日建立「經濟奇蹟」的孫運璿、李國鼎等人,被減薪、被早早拉下台,哪來的「台灣錢淹腳目」?
前副總統蕭萬長直言,台灣經濟半世紀來,很少像現在這樣悲觀和無助。馬總統回應說,這樣的情況過去不是沒有過,不必懷憂喪志。他並說,雖然連續十個景氣藍燈,但也有正面訊息,八月份工業和製造業生產指數都由負轉正,九月份出口也由負轉正,代表台灣的優勢並未喪失。行政院長陳也表示,內閣施政有很多成果,例如經濟部舉辦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會中與二十家台商簽署投資意向書,回台投資金額約三百八十億元台幣。
這些說的雖是事實,也可能只是少數人有感,問題就在於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經濟好轉的果實,全民無法分享,難過自然「無感」。
立委監督政府,是職責所在。但民主政治需要專業立委,譬如有經濟或法律背景的立委,有懂軍事或國際關係的立委,可以針砭時政,而不是打口水戰;可以提出提振經濟的具體建議,而不是只知對政務官扣薪。政務官要做功課,立委也不能「荒廢專業」;雙方都端出牛肉,互補長短,才有益民生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