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莉綜合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前任發行人沙茲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1926~2012)上周六於紐約州南安普敦家中辭世,享壽八十六歲。生前,他不畏強權,捍衛新聞自由及編輯獨立,在新聞界德高望重。
《紐約時報》於一八五一年創刊,沙茲伯格的祖父在一八九六年買下報社的經營權。沙茲伯格本人則於一九六三年報社陷入財困時,坐上發行人的位子,但他卻使其壯大成為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一九九二年他交棒給兒子,一九九七年讓出董座。
他領導《紐約時報》的三十四年裡,把一份家族式報紙發展成為響譽全球、橫跨報章、雜誌、電視、電台及網絡業務的媒體王國。在他掌舵期間,《紐約時報》先後贏得三十一項普立茲獎,令其他對手甘拜下風。
在沙茲伯格的主導下,《紐約時報》擴大報導內容,從只專注於政經新聞,發展成綜合性的報紙。剛開始引入生活、家居等版面時,有人批評這些軟性新聞不合乎《紐約時報》認真的作風,是降格的表現。但不久之後,其他報紙就競相模仿了。
沙茲伯格從不擔憂報紙在資訊科技時代的前景,因為他認為重點不在形式,而在報導的內涵;他表示:讀者買一份《紐約時報》,買的不是新聞,而是觀點。
不過,沙茲伯格最令人稱道的事蹟是,一九七一年越戰期間,他堅持在《紐約時報》刊登美國國防部關於越戰的機密文件。這份文件揭露政府過去幾年,為了讓美國人民相信:越戰是必須的、合乎公義的,不惜掩蓋越戰的真相,對公眾滿口謊言。
《紐約時報》以系列報導形式,一連三天披露文件內容後,尼克森政府從聯邦法院取得禁制令,禁止《紐約時報》繼續刊登文件,指控其行為已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結果,最高法院裁定美國政府敗訴。沙茲伯格不僅打了勝仗,免於牢獄之災,還從此鞏固美國新聞自由的基石,奠定《紐約時報》在美國報壇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