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宜蘭縣境有三百一十六座橋梁尚未命名,包商為了方便橋梁檢測作業,自行以「無名橋」命名並且編號。
由於「無名橋」和「無命橋」,不論國語或台語發音都很相似,民眾抨擊觸霉頭。
在民眾抱怨後,縣政府已雇工拆除橋梁名牌。廠商為一時方便,造成後續拆除費用成本支出,浪費人民納稅錢。
身為公務員,由此案例,引發個人淺見,許多道路、橋梁、建築物等公共工程,都涉及命名作業。
但政府單位未能先行規畫,以致完工後再行補辦,增加許多公帑支出。
有些單位很用心,慎重其事辦理命名程序,像花蓮縣瑞穗鄉公所多年前,辦理門牌整編時,就充分尊重居民及耆老意見,結合地方特色和道路名稱,或原住民習稱,命名出,如「迦納納」、「馬立雲」等很有意義的名字,讓人印象深刻。
像「無名橋」這樣念起來很不吉利,讓居民寧願繞道而行,可見用心程度大不同,人民感受也大不同。
過去很多地名、路名或校名,多少受到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出現制式、重複、毫無創意的名字,也和民情、鄉土、文化脫節。
政府單位應該好好把握命名的機會,思考該給個怎樣的好名字,讓各地多一些有特性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字。那該有多好呢?
莫非(花蓮縣/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