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八家設計工作室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力量?基於這樣的好奇心,走訪了位於台北市連雲街,由八個獨立設計工作室組成的聯合辦公室,即「地下連雲企業社」。社長吳東龍表示,「地下連雲」是一個分享、對話、建立人際網絡的實驗空間,定期舉辦講座、工作坊、社交及展演等活動,期待挖掘豐富的潛藏創意與資源,促進異領域的交互合作及良性競爭。
二○一一年三月成立的「地下連雲」是由八個有自己專業領域設計師個體所組成的平台,也可說是團隊,吳東龍說:「這是一個介於小工作室和大企業的空間。」,因為「地下連雲」不但有八個人的工作室,從事各自專業的設計工作,而「地下連雲企業社」卻又是登記有案的公司,可以聯合力量追求開放、友善、輕鬆的交流環境,擁抱創作的過程和樂趣。
吳東龍指出,「聯合設計辦公室 + 活動實驗室 + 人際網絡平台」的「地下連雲」可說著重在產業的「育成」,不但強調專業品牌,更是空間能量聚落,從地下到雲端,彼此相連。「地下連雲」經營方式,是在國內外都少見的模式。
跨平台營運 穩中求成長
吳東龍指出,由於這個平台成立才一年多,真正營運模式,尚在摸索階段,但設計師們都有共識,要經營好「地下連雲」,必需穩定中求成長,絕不能本末倒置。
這一年時間,吳東龍帶領著「地下連雲」不斷累積在失敗、成功中的經驗,不斷修正,朝向未來目標前進。吳東龍表示,最開心的事是今年首次八家工作室合作,以POP-UP SHOP快閃商店為展場設計概念,在今年的「台灣設計師周」一起做出展售平台,讓更多不熟悉「地下連雲」的朋友,進一步了解團隊,同時也以「地下連雲」品牌,展售已在國外揚名的八家工作室成品。吳東龍指出,未來也計畫以「地下連雲」品牌,成立實體店或網路通路,呈現設計師的創作能量。
早期「地下連雲」經營的很辛苦,吳東龍指出,剛開始舉辦各項講座活動,都由八個公司成員義務做,因為沒有經費請外面老師參與,後來發現文建會有「創意聚落」補助案,申請通過後,「地下連雲」才有經費聘請一位專業行政人員,漸漸讓平台工作更有規畫,參與文創相關活動,也讓文化界漸認識「地下連雲」。
人才培育 文創產值根基
吳東龍認為,國內投入文創不論是公部門或是設計單位、廠商,都太重視產值,「雖然產值是發展文創的重要結果,卻忽略了前端教育,也就是文化根基不穩定,模式不清楚,產值就難水到渠成。」吳東龍說,設計師的人才培育也是國內應重視的,但花錢培育人才的目標,不應只想到產值,而是要建立設計師正面的形象,否則就是扼殺設計師發展的可能性。
每年九月可說是國內設計展最旺盛的時段,例如今年有「台灣設計師周」、「文創博覽會」、「高雄的設計精品展」等活動,吳東龍說,活動多當然熱鬧,但是在缺少整合的情況下,不但讓設計師疲於奔命,也使展品流於市集式的展售,影響了作品品質,民眾也會質疑設計師展的形象,吳東龍表示,每個展覽都要定位清楚,不是花大錢辦大活動,結果展覽素質不好,反而衍生負面效應。對於美的教育推廣,也不可能發揮好的影響。
曾經在日本求學的吳東龍指出,日本政府支持設計,就是做好串連整合工作,增加設計師作品曝光率,同時也給學生作品發表平台,日本最大特色是資源分配鮮明,每位設計師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吳東龍語重心長強調:「台灣需要公部門的整合。」才可讓每場設計展有特色。
「地下連雲」是一個平台,演繹著設計師的創作能量,吳東龍指出,也發揮串聯的無限可能,將點與點,連成線,再變成網、變成面,以最富有的熱情、心力,涵養台灣設計環境,並期待這個環境得以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