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對佛教完全沒有認知的外國人在大陸看上幾部電視劇,他或她對佛教的印象可能會有這麼幾條:
和尚們都是功夫英雄,比李小龍還厲害很多;僧人多是老人,如果有年輕人也肯定思凡得很;僧尼們一般都是感情出現困擾,乾脆遁入空門圖個清靜;僧人們似乎都只生活在古代,和現實生活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係;寺廟是極不環保之地,被燒香許願的人們搞得烏煙瘴氣,而且燒香是要給錢的……
可是,走進佛光山,你會發現,以上想法是多麼可笑!
慧菩法師,年輕的都監院書記,總是笑瞇瞇、彬彬有禮,每次打電話或者跟他MSN,總能得到滿意的回覆。
他說自己以前是接觸了佛學知識,參加了很多夏令營一類的活動,真正認同了人間佛教的教理,才在佛光山皈依了三寶。
他的故事讓我想起在大陸一所最著名寺廟的採訪經歷:一個年輕的小沙彌說來這裡真不容易啊,託了多少人,找了好多關係,一定要學好功夫才對得起這番努力;還有,很貴的進山門票、天價的燒香費用,以及設在寺內另外收費的功夫表演舞台。
安靜的佛光山坐落在高雄市大樹區,算不上什麼風景秀麗之地,開山初年甚至不過是一片荒地,卻在沒有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片巍峨的佛教建築群。乾淨的僧房、素雅大方的香客住宿地、參天巨樹和滿山花草。連綿起伏的群山環抱裡,有佛學院、敬老院、美術館……
暮鼓晨鐘,寺廟裡的早課、晚課、各種事業進行得有條不紊,所見到的每個比丘和比丘尼臉上都帶著平靜的微笑。
打聽僧人出家的理由或許不是一件有禮貌的事,在我們接觸的接待中心、禪修中心、都監院、美術館等佛光人,沒有人是感情失意或者事業失敗。他們大都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基於對人間佛教義理的認識而選擇了出家這條路。
阿里山、日月潭、一○一大樓、恆春海灘,這些是大多數大陸人對台灣旅遊的印象,其實如有機會,不妨到佛光山看看。
即便不是佛教徒,見識一下正信的佛教,在佛光山裡走一走,將會是一件難忘的事。
(轉載自《僑星》雜誌:二○一二年七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