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麻將的人都知道,胸有全局,加上靈活的戰術,才能贏。
在戰場上要存活,也差不多是這樣,但有一個最終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順勢而為」,這裡說的「勢」,是大方向,也是「時勢造英雄」、「順勢者昌、逆勢者亡」中的「氣勢」。
〈兵勢第五〉用一個「力」字詮釋怎樣使靜止的部隊迅速發動攻勢,重點就在於追隨趨勢,掌握戰場上的節奏,不要膠柱鼓瑟,也不要自恃才智過人而不肯調整策略。
同篇又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
這段話提醒我們湍急的流水之所以漂走石塊,是因為它的氣勢;高飛的禽鳥能夠折毀獸骨,也是因為牠懂得調節力道。那些善於指揮作戰的人,必須造成咄咄逼人的態勢,加上發動攻勢的節奏短促有力,就像一張拉開的弓弩,等待扣發的時機。
善於打仗的人,懂得把握時機,也懂得努力為自己造勢,但不會苛求部屬以苦戰取勝,他會選擇適當的人才,利用態勢指揮作戰,就像〈兵勢第五〉所說的:「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總之,若想以小小的代價取得大大的勝利,就必須「任勢」,也就是借助各種有利的條件來用兵決戰,因為同樣的力量,放在不同的地方,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猶如把木石放在平坦之處就靜止,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容易滾動。
歸結孫子的論點,一個將領之所以能夠輕易的戰勝對手,並不是一味的把力量拚到極限,而是改變自己的位置和形狀,亦即透過部署和作戰編製,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像把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形成排山倒海的力量,取得完全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