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鬼才」王老邪
圖/吳德亮
從王老邪手上接過完好如初的岩礦大杯,儘管欣喜若狂,我仍有些不敢置信:迫不及待注入滿滿的沸水測試,涓滴不漏甚至未見任何水漬滲出的外觀,讓我大感驚奇。
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仔細端詳,經由王老邪巧手回春、讓一堆殘破的碎片各自歸位的陶杯,外壁連同內緣共鋦補了六十一枚騎馬釘、十枚體積稍大的梅花釘,釘釘恰到好處;將整體外觀點綴得玲瓏有致,還巧妙地避開了杯口原有的銘科文字,嚴整有序且絲毫不見紊亂。我想起多月前初次見面時,他不斷強調的家傳八字箴言「縫補生命、修復藝術」。可以說,比破損前的原貌更具藝術價值了。
一三六道獨門絕技
號稱「關外鬼才」、名字已作為中國鋦瓷技藝申報非遺名錄的王老邪,至今鋦補過的名壺不下千百。去年冬天他應「人澹如菊」之邀,遠從東北來台傳習鋦補技藝。經由廣播電視名嘴鄭君的安排,我與他面對面做了兩次深入採訪,圖文發表在今年四月號的《明道文藝》,也收錄在我的新著《台灣茶器》書中。離台前我趁機將破碎的岩礦陶杯求治,沒想到他哈哈大笑,說我已用強力膠黏合,得加收脫膠費做為懲罰,對至少六十餘處的碎裂卻毫不在意,讓我不免懷疑「真有這麼神嗎」?
儘管心中忐忑,但王老邪可絕非浪得虛名:他是泰山元極門第三十七代、原宮廷造辦處御工王神手之孫,四歲開始在北京琉璃廠西側的自家老宅學藝,十歲就擁有家傳二十四樣、七十二種、一三六道獨門絕技,目前家中仍留有清朝康熙二年御賜「烏龍堂」的匾額。所用鋦釘全由自己打造,從不假手他人,鋦補後也無須任何黏劑,利用金屬的收縮原理自然做到滴水不漏,技藝可說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無怪乎去年同時受邀在台北故宮演講,幾乎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其實早在物質不甚豐厚的年代,民間就有所謂的「鋦瓷匠」,專門為人修補破損的陶瓷器,閩南語稱為「補仔」。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技藝多半已經失傳,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往往將不慎打破的陶瓷器隨手丟棄,殊為可惜。
浴火重生岩礦杯
交給王老邪的陶杯係古川子所贈,話說我多年來一直倡導「喝台灣茶、用台灣壺」,從二○○四年第一次在台北紅樓為台灣岩礦壺策辦發表會以來,從不間斷為岩礦壺撰文發聲,與兩位開創者古川子、鄧丁壽也成了相知相惜的好友。本名張家榮的古川子有次看我忙著趕稿無暇泡茶,特別以拉胚後拍打成形的一個岩礦杯相贈,上面還特別以他的「牛角書法」刻了「台灣岩礦壺發現者——詩人德亮」文字,讓我感動萬分。
如此精緻且極具紀念意義的茶杯當然不捨得使用,我將它小心擺放在書櫃正中。某日心血來潮正想取用,沒想到外觀居然滿布裂痕,讓我一度誤以為潛藏的冰裂紋終於浮出杯面。大感疑惑之時,妻才在一旁誠實招供:原來有次擦拭時不慎摔破,為了不讓我察覺,特別花了三天三夜以強力膠逐一拼湊黏上,這樣居然也能瞞過我的眼睛長達一年之久,顯然「黏補」也有相當功力了。
今年九月,王老邪再度應紫藤文化之邀來台,分別在北、中兩地舉辦多場鋦補傳習。果然是重承諾的關外鐵漢,王老邪甫下飛機,顧不得長途飛行的勞累,就先與我約在麗水街的三古手感坊見面,將浴火重生的陶杯親自交給我。
原本單純創作的岩礦陶杯,破碎後經由鋦補而再生,結合了兩種不同藝術的創作,可說彌足珍貴。我想起阿爸生前一再告誡我要「愛物惜物」,更加珍惜這分難得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