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總統馬英九與各部會首長、官員們出席由青輔會主辦的「青年政策論壇全國會議」,聽取來自各地的政策研發競賽團隊,以及全國青年代表提出政策建議。
礙於時限,總統來匆匆去匆匆,討論議題也只能不斷壓縮再壓縮,青年代表們根本無法反映真實心聲,深感失望與不滿。
去年馬總統出版了《傾聽與對話》一書。筆者相信,多數青年朋友即是秉持著「希望總統傾聽,並且給予切實回覆的對話」之期望。早在七月初即於各縣市參加地方論壇,數十位乃至數百位青年朋友齊聚一堂,或談於口,或書於手,共同探討公共政策。
最終從該地方場次選出數位全國代表出席全國正式會議,而後再從中選出兩人,製作五分鐘簡報,上台向行政院長、各部會首長報告該地方場次之結論。
但從當天的全國會議結果看來,恐怕讓許多參與討論的朋友們失望了。
筆者相信,多數青年朋友即是秉持著此一信念,數百人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所討論的政策內容,議論範圍涵蓋國際、教育、社會等面向,每個面向又再往下細分,筆者參加南區場次,探討議題即包括返鄉創業、交通安全、自主服務與醫病關係等面向。
但我們不解,當初在地方論壇,議論範圍之廣,究竟該如何將其濃縮至五分鐘以內,向行政官員、部會首長闡述清楚?一區五分鐘,北、中、南、東四區共計二十分鍾,加上只開放少數的提問機會,官員們如何於短時間內就能掌握問題?官員們是否有誠意解決弊病、改革沉痾,抑或只是去開個會蘸個醬油?
無奈歸無奈,我們還是認為青輔會舉辦此次活動立意甚佳,必須受到各方肯定與鼓勵,甚至推廣至其他部會,擴大民眾參與公共政策討論。
我們也明白,官員們時間值千金,一分一秒皆浪費不得,但既然青年朋友們如此有心,熱烈討論、充分準備,更從各地遠道而來,「進京稟報」對於公共政策的建言與訴求,卻因時限使然,最後呈現的報告內容大幅縮減,心聲既無以訴諸,又何來「傾聽與對話」之有?
如此會議不啻聊備一格、可有可無,不只美意大打折扣,納稅人之心血白白付諸流水,更可能令青年朋友們因此感到灰心喪志,反而澆熄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
筆者冀盼,未來出席類此活動的行政官員、首長,乃至於總統能拉長參與時間,真正落實「傾聽與對話」,哪怕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共同討論,最後成功推行的政策只有少數幾項,對於整體國家發展而言也算是往前跨了一大步,切莫讓會議流於形式。
林彥呈(會議南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