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許自貴,作品向來流露強烈的個人情感和理念。
近年來他的紙漿立體作品逐漸褪去憤怒的氣味,從〈變色龍系列〉、〈龍的演〉到〈美的心醉〉,他開始專注於造型和色彩的揮灑,充滿實驗精神的他,甚至在紙漿中加了水泥,讓作品走到戶外,承受風吹雨淋,讓更多人看得見。
作品變美了,人也不再像年輕時的急躁氣盛,於是有朋友對許自貴說:「你現在吃素了喔!」
吃素,台語說:「呷菜」,他覺得這個形容有意思。不「吃葷」而「吃菜」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含意,頓然使他想到何不以植物為題材進行創作。
「植物是我過去創作中少碰觸的題材,總認為動物的造型變化較多也和自己較親近,植物造型似乎較瑣碎,線條與片狀居多,處理不好,像是在做人造花。」他說。
為了找出適合的感覺,許自貴開始認真觀察自然。他看著老榕樹盤結的氣根,感受到生命力的張狂;而校園內花草的搖曳,他看到柔和的美感。後來他的觀察更細微了,漸漸看出花、種子、花粉等造形。
「尤其是種子和花粉的肌理變化,令我著迷,他們的生命含意是如此清楚,其中有些種子宛如嬰兒臉孔,就像家族中又誕生下一代,生命繁衍的喜悅,就在草芥花果間。」他說。
許自貴希望藉作品表達個人的想法或含藏些故事,例如一片花中有著一片大海,就是訴說「花海」;「紫色花粉」裡有著一顆眼睛,就是想看到合適的對象好傳遞生命;而一顆種子掙出一片綠葉又長出花蕊,也就是展現「茁壯的生命」。當然也有單純的「一朵黃
花」、「一片紅花」,簡簡單單的美感。
全部作品都用報紙打成的紙漿做成,成型後以壓克力原料上色。內部的骨架也是紙質的,百分百的環保素材,已實證出可以存放非常久的時間,不崩壞也不褪色。
會想到用紙漿來創作,源自於許自貴第一次出國到紐約,還是個窮學生時的靈感。許自貴不斷的用各種紙實驗,最後發現,不用花錢的最好。
‧許自貴作品即日起至10/14,在台中凡亞藝術空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