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淨故施淨,
施淨故願淨,
願淨故心淨,
心淨一切淨。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有一段偈語:「我淨故施淨,施淨故願淨,願淨故心淨,心淨一切淨」,說明清淨心念的重要。圖/道璞
文/星雲大師
我淨故施淨,
施淨故願淨,
願淨故心淨,
心淨一切淨。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有一段偈語:「我淨故施淨,施淨故願淨,願淨故心淨,心淨一切淨」,說明清淨心念的重要。有謂:「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佛法這樣說、那樣說,不管怎麼說,都是要幫助我們去除煩惱染污,回歸自己的清淨本性。
又如《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心清淨,用善美之心去看人觀境,一切人事都是善美的;用惡念去衡量,一切人事都是醜惡的,因此在要求別人、觀看別人之前,要先自我清淨。
多少年來,佛光山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推動淨化人心的活動,就是希望人人學習自我要求,自我淨化。好比吃飯的碗髒了,要把它洗乾淨,飲食才能衛生;每天要刷牙、沐浴,乃至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要打理清潔,人才會感覺清爽舒適。我們對於外在的一切,都知道要保持乾淨,更何況我們的心呢?必須先要求自己要清淨。
出家人的僧團,有「和合眾」的意思,即清淨和樂的大眾;從僧團再擴大來看,我們希望自己所處的國土清淨、社會清淨、團體清淨,就要先做到自我清淨。所以佛光會對社會大眾發起「七誡運動」: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睹博、誡偷盜、誡酗酒、誡惡口,七誡,是做人的根本,能守好七誡,就能清淨自心,成為健全的人。自我清淨了,待人處事、出言吐語自然會清淨。你布施金錢,金錢是清淨;你做好事,好事是清淨的;你所發的心,所立的願必定都是清淨的。
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國淨土在當下就可以完成了。一個有能力的人可以治理國家,卻未必能治心;他可以領導千軍萬馬,讓萬千人服從他的命令,但也有的時候,心不聽從自己的指揮。因此,人要管理外境,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心,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心,就有力量對抗自己的煩惱魔軍。《大方等大集經》的這段經文,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