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亂》長篇小說/穆中南/中國文壇出版社 /一九五三年六月
文與圖/應鳳凰
提到「穆中南」這名字,圈內人都會將它和《文壇》雜誌連在一起。刊物誕生在一九五二年,持續三十四年傳播生命,不能說對早期文學潮流走向、作家風格形成沒有一點影響。穆中南既是資深作家,也是老練的文藝編輯。想想能在軍管戒嚴物資匱乏年月,經營一份既有文學性,還能不被查禁的民營刊物談何容易。文壇「穆二哥」以他山東大漢的寬闊肩膀一路挺了過來。
《文壇》全靠自己養活,沒有拿國民黨一毛錢。然而雜誌沒有被查禁,並不代表穆中南的小說必定「過得了關」。
《大動亂》是他來台第一部小說,於《文壇》雜誌第二期一九五二年六月開始連載,隔年刊畢,很自然列入「文壇叢書」以單行本問世。出乎意料,小說竟遭政府查禁。他一肚子冤屈,三十年後寫文章表露心事,字裡行間仍聞得出摸得到那股燙燙的不滿:
「(此書)銷路差強人意,卻意外接到當局查禁的命令,我實在心不服口不服,但也只好把書收回來焚之於火,只留下一本孤本。去年《文訊》徵求作家的第一本書,我找出《大動亂》重讀一遍,以三十多年的審稿經驗,仍然被其中的反共情節所感動,實在找不出它有什麼足以被禁的理由。」
六十年後翻閱,同樣看不出道理。讀完只覺筆法很傳統,描寫一沒落舉人家庭兩代夾在日本、共黨與游擊隊中間種種遭遇。小說背景設在家鄉山東,時空是八年抗戰。寫的其實就是作者自己一段經歷:穆中南一九三五年赴瀋陽,曾被日軍逮捕,出獄後回鄉從事教育工作。一九四六年任《和平日報》瀋陽社主筆兼辦出版社。
其書題材形式類似姜貴《旋風》,皆以一個家族為中心描寫社會樣貌。有意思的是,兩部反共小說都將背景設在老家山東,卻同樣不為當局所喜,可見台灣一九五○年代,「反共小說」是很難寫的。至於其作何以被查禁,想來想去,最有可能是「書名」出了問題。作者或許認為家鄉小情況,正是中國「大動亂」的縮影。殊不知這三個字可能觸痛從大陸敗逃台灣的國民黨不知哪根敏感神經──有關(官)人士說不定認為作者是不懷好心,故意諷刺國民黨吧。
穆中南活躍於早期台灣文壇,不僅辦雜誌,還是政府提倡戰鬥文藝熱心支持者,出過一系列戰鬥文藝叢書,辦過「文壇函授學校」,當過「文協」總幹事,可算是國府文藝政策有力推手,於一九九二年去世,享年八十歲。
如果說他的例子給了我們什麼訊息與啟發,應該是:作家出書,書名真的很重要。無論時代怎樣動亂,「構想書名」絕對需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