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與薰陶 ──閒談青春期之前的管與教

文與圖/薛仁明 |2012.09.10
1764觀看次
字級
圖/薛仁明

薛燁嶽是我總角之交、小學同學,也是茄萣老家的鄰居。上回我與他偕其夫人劉美佐女士,在茄萣老家談及孩子的教養問題:

一、恨鐵不成鋼,通常不是好事;偶爾為之,也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鋼?

不能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還一直要求著孩子。我以前也常犯這個毛病。記得,剛教書時,老是恨鐵不成鋼,很會罵學生,動不動罵半小時以上;當時自認為會講道理,書也多讀了一點,一罵起來就滔滔不絕,甚至還會被自己感動。如果孩子愛聽不聽,一定更生氣:我都這樣掏心挖肺了,你們竟然如此不受教?結果愈罵愈凶。美其名是很認真、有責任感,但老實說,這有一大半是自我催眠。

等我多少有些自知之明後,罵學生就很少超過三分鐘,通常,兩三句話就差不多了,再多兩句,就罵不下去了。因為清楚自己限制之後,也明白了他們的不足,知道只能罵到什麼程度;過了臨界點,再罵下去,不僅無益,自己都會覺得好笑。後來發現,罵得短,罵得精練,效果愈大。

罵小孩與期待小孩是同個理,自己做得到,就不妨說兩句;自己做不到,就千萬別說。明明不該說,忍不住硬要說,副作用很快就會出來;將來青春期,等著他整天和你頂嘴!

二、現在的「閱讀運動」幾乎都是「淺閱讀」,讀得再多,對孩子的幫助非常有限,甚至還有反效果。

我不贊成小孩看太多漫畫、繪本,偶爾看看,當然無妨;但不該成為小孩閱讀的主體。現在那些遷就兒童的讀物,多少是商業考量。看圖畫當然比閱讀文字輕鬆,但問題是,輕鬆愉快之後呢?一本繪本沒幾個字,沉甸甸,價格又不便宜,小孩翻了一翻,便認為這本書讀完了;不僅對書籍一點基本敬重都沒有,還因學校「閱讀運動」的推波助瀾,誤以為自己真的讀了很多東西;明明所知所得極其有限,卻自矜自驕!更麻煩的是,這樣的「淺閱讀」,還會阻礙深度閱讀的能力與耐性。最後,看似讀了很多書,程度卻是不進反退。

我們夫妻有時會去舊書店幫小朋友買讀物,譬如台灣民間故事、中國歷史演義、古人傳記、成語故事等,幾乎都是文字;連薛朴都可以看沒有注音的書,他早習慣了。在家裡,看這些書的定位是娛樂;此外,除了學校作業,他們還得背書,這才是真正的功課。至於讀羅貫中原文的《三國演義》,則是介於功課和娛樂之間。譬如,我時不時會問薛朴,有沒有看《三國演義》?如果不稍微提一提,依目前情況,他不太會主動看。和其他童書相較,這書畢竟還是難一些。難的讀物要稍微規定,稍微有點勉強:這是先牽兩步,再讓他接著走。

三、以前聽到類似的例子,都以為是天資好;現在才知道關鍵其實是鍛鍊與薰陶。

不要讓小孩完全自由地選購借閱書籍,他們年紀還不到。可以讓他們選擇那些我們過濾過的書,但不要讓他們漫無方向地自由選擇。只要是完全自由,通常就是選擇最輕鬆、最刺激、最感官的東西,這是人性之必然。

至於看原文的古典書籍,得慢慢來,無法一步到位;我們家小孩看《三國演義》之前,是醞釀了一陣子。譬如說小一的薛朴看原文的《三國演義》,前提是:一、他背過不少詩,背過文言;二、他很熟悉三國的故事,後來看到原文會更有感覺;三、薛朴愛看京劇,京劇的語言和《三國演義》接近,既然已習慣京劇的語言,要進入羅貫中的文字就不難。

有些東西是得慢慢鍛鍊、慢慢薰陶。鍛鍊是剛開始時,必然吃力,不妨稍微勉強、稍微做些規定,譬如背書。至於薰陶,是讓小孩跟著我們做同樣的事,我們做,小孩在一旁看,看久了,他們心中會開始有些感覺;這時,我們成長,他們也跟著成長。

我們家是從孩子很小時,就不帶他們去看那種為兒童製作的節目;我們出門,也很少遷就他們而去那種專門取悅小孩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我們要去拜訪朋友,帶小孩去;我們參加活動,小孩跟著去;久而久之,他們也漸漸能從我們的去處獲得益處。別人還在看兒童劇,他們老早就可以到劇場看正式演出了。但是,真要論小孩的天真童趣,他們又完全不比別人少。

小孩如果陪著我們做有意思的事,剛開始,當然會覺得有點難,但時間一久,他們會慢慢進入的。薛朴看《三國》以及聽京劇這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四、對孩子過度期待,是做父母的貪念;只要有貪念,就常會釀成悲劇。

有些人天生比較遲鈍,當然要幫他一點;但如果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對小孩會有反作用。很多書讀得不算太好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之所以那麼不愉快,就是因為有太多不合理的期待。家長可以有所期待,但不能過度;一旦過度,就是在害小孩,也會把自己賠進去,最後變成兩敗俱傷。

對小孩的原則是:可勉強,但不能壓;可引領著走,但不要拖著走。小孩年紀愈大,愈有想法;如果硬壓,反彈就大。當他還小,我們對待他有彈性;將來青春期時,他的彈性也會出來;不僅對自己,對別人也會有種可呼吸、可轉圜的彈性。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太嚴格,將來他對自己、對別人,也容易過於嚴苛。很多悲劇都是太認真的人造成的;認真是好事,但有其臨界點。

五、小孩伶牙俐嘴,其實不是好事。

現在的孩子喜歡發問,看到啥,就問啥。大人也很「認真」,整天忙著回應孩子信口提出的問題。但這樣的有問必答,造成小孩對未知之事失去耐性,不知道有些事情得放在心裡琢磨;因此,他們不習慣察言觀色,不明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現在小孩的「白目」,哪裡是沒有原因的?

隨意發問的小孩,問題沒辦法含著、蓄著,就沒辦法有持續性、發展性,等這些淺碟子的問題、反射式的好奇差不多問完後,他對世界的興趣會逐年下降,到了青春期,會開始了無生氣,什麼事都覺得無聊。

小孩亂問,有時只是為了黏住你而已。不要讓孩子養成這種輕率地提問的習慣。好奇的事物,也要學會在心頭過一過。小孩願意聽別人講話,比懂得表達重要很多;願意聽人家講話,心裡才會有別人;如果他很會表達,什麼都是我、我、我,當然會自我中心。

現在小孩普遍伶牙俐嘴,大多是被鼓勵出來的。老一輩的人不明就裡,以為現代的小孩愈來愈聰明。可是,明明那麼「聰明」,長大後卻不怎麼樣,這不是很矛盾嗎? ?

——摘自時報出版社

甫出版《教養,不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