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
目送時針
推著寂寞
隨列車
出站
拉
長
人潮瞬間消退的舞台
人
影
拉長
無言中
忘了台詞
忘了表情
——選自林盛彬詩集《風從心的深處吹起》,二○○二年十二月,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詩人
林盛彬(一九五七~)為稀有的擁有跨界三個博士學位的學者,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語文學博士、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教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及中文系,並任西語系系主任。專長為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及美學、比較文學、儒家美學等。高中時便已在校刊發表作品,已出版詩集有《戰事》、《家譜》、《風從心的深處吹起》、《風動與心動》、《觀與冥想》等五本。
〈月台〉是一首影像化很強的詩,實質上沒有影像在空間、時間上運動的組合,何以能生成詩境與意味?這首詩的影像是以「月台」為場域,場域裡的物象有列車、人、長長的月台以及虛像的寂寞。空間是廣大的月台上的空間,時間是時針的移動,運動是列車的進出、人潮的群聚與消退。
※品詩
「隨列車/出站」,人潮都擠入了車箱,被列車帶走了,月台成了「人潮瞬間消退的舞台,月台上空無一物的空洞化被拉長出來。「拉」「長」羅列為二行,有著時間遞延的距離感。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觀圖像。
依據我們的觀看印象,列車出站了、月台上人群也消失了,但很快的又一個、二個、成群的人潮又出現。列車來了走了,人潮瞬間又消失了,不多時人潮又聚集成形。這是第二層次被作者省略留白了的,卻又自然的會在讀者腦中上升的螢幕上延伸的運動景象。月台上一直在製著這二種的轉換景象,日日月月,年復一年「目送時針/推著寂寞」。以致列車一班一班的把一批一批的人潮收集運走,然而人潮又一再出現。這些突現突無的人潮,到底是實體的「人」,或虛幻的「影」,已混淆,因此作者把「人」、「影」列成二行,以造成其荒謬感的意味。
「本己性」與「非本己性」
法國哲學家兼文學家卡繆認為,荒謬感並非產生於一個事實或一個印象,而是體現為已出現的事實狀態,與下一出現事實狀態,兩者差異比較的不能期待性。在卡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裡認為,人在現代性世界的荒謬存在狀態,是人與世界兩者聯係的唯一紐帶。人無法逃離荒謬這個現實,這個現實來自於現代社會荒謬世界中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之間的種種衝突妥協。總結的說,卡繆這荒謬哲學思想是來自於對「本己性」與「非本己性」間差異的自覺意識。
卡繆在其小說《異鄉人》中進一步的清楚揭露了現代社會,人被「異化」為機械的生活畫面:「起床、有軌電車,四小時辦公或工廠打工,吃飯,有軌電車,又是四小時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節奏,循著此道走下去。」
這就是人在現代性異化的荒謬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卡繆把異化視為個人權利的放棄或轉化,將自己的權力轉讓給政治、資本家的一種自我否定性活動。從而人被分裂為主體與客體,而只為生活中的自己留下物化的客體質性。生存的目的,只是在重復運行著不能自主的,被規定了的動作。
原本被製造出來提高生產效力的機械和作業制度等工具,反過來操縱人的行為,及限定人的生存思維,人就在這既非理性又是非理性的荒謬狀態中,喪失了「本真存在的荒謬性生存著。因此「月台」「忘了台詞」也「忘了表情」,處在「無言中」。在「月台」身上重複出現人潮群聚、列車進站出站、人潮被收集帶走,如此循環的複製不能終止。
林盛彬是很有詩人才具的詩人,在其出版的詩集裡首首可見,只可惜他不力於企業經營的行銷,使得他在詩壇上未獲得他應有的詩人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