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林盛彬的〈月台〉

喬林 |2012.09.10
2166觀看次
字級

喬林

目送時針

推著寂寞

隨列車

出站







人潮瞬間消退的舞台







拉長

無言中

忘了台詞

忘了表情

——選自林盛彬詩集《風從心的深處吹起》,二○○二年十二月,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詩人

林盛彬(一九五七~)為稀有的擁有跨界三個博士學位的學者,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語文學博士、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教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及中文系,並任西語系系主任。專長為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及美學、比較文學、儒家美學等。高中時便已在校刊發表作品,已出版詩集有《戰事》、《家譜》、《風從心的深處吹起》、《風動與心動》、《觀與冥想》等五本。

〈月台〉是一首影像化很強的詩,實質上沒有影像在空間、時間上運動的組合,何以能生成詩境與意味?這首詩的影像是以「月台」為場域,場域裡的物象有列車、人、長長的月台以及虛像的寂寞。空間是廣大的月台上的空間,時間是時針的移動,運動是列車的進出、人潮的群聚與消退。

※品詩

「隨列車/出站」,人潮都擠入了車箱,被列車帶走了,月台成了「人潮瞬間消退的舞台,月台上空無一物的空洞化被拉長出來。「拉」「長」羅列為二行,有著時間遞延的距離感。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觀圖像。

依據我們的觀看印象,列車出站了、月台上人群也消失了,但很快的又一個、二個、成群的人潮又出現。列車來了走了,人潮瞬間又消失了,不多時人潮又聚集成形。這是第二層次被作者省略留白了的,卻又自然的會在讀者腦中上升的螢幕上延伸的運動景象。月台上一直在製著這二種的轉換景象,日日月月,年復一年「目送時針/推著寂寞」。以致列車一班一班的把一批一批的人潮收集運走,然而人潮又一再出現。這些突現突無的人潮,到底是實體的「人」,或虛幻的「影」,已混淆,因此作者把「人」、「影」列成二行,以造成其荒謬感的意味。

「本己性」與「非本己性」

法國哲學家兼文學家卡繆認為,荒謬感並非產生於一個事實或一個印象,而是體現為已出現的事實狀態,與下一出現事實狀態,兩者差異比較的不能期待性。在卡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裡認為,人在現代性世界的荒謬存在狀態,是人與世界兩者聯係的唯一紐帶。人無法逃離荒謬這個現實,這個現實來自於現代社會荒謬世界中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之間的種種衝突妥協。總結的說,卡繆這荒謬哲學思想是來自於對「本己性」與「非本己性」間差異的自覺意識。

卡繆在其小說《異鄉人》中進一步的清楚揭露了現代社會,人被「異化」為機械的生活畫面:「起床、有軌電車,四小時辦公或工廠打工,吃飯,有軌電車,又是四小時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節奏,循著此道走下去。」

這就是人在現代性異化的荒謬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卡繆把異化視為個人權利的放棄或轉化,將自己的權力轉讓給政治、資本家的一種自我否定性活動。從而人被分裂為主體與客體,而只為生活中的自己留下物化的客體質性。生存的目的,只是在重復運行著不能自主的,被規定了的動作。

原本被製造出來提高生產效力的機械和作業制度等工具,反過來操縱人的行為,及限定人的生存思維,人就在這既非理性又是非理性的荒謬狀態中,喪失了「本真存在的荒謬性生存著。因此「月台」「忘了台詞」也「忘了表情」,處在「無言中」。在「月台」身上重複出現人潮群聚、列車進站出站、人潮被收集帶走,如此循環的複製不能終止。

林盛彬是很有詩人才具的詩人,在其出版的詩集裡首首可見,只可惜他不力於企業經營的行銷,使得他在詩壇上未獲得他應有的詩人重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