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在全盛時期有百餘家書店,近年僅剩下約二十間,下個月又有四家書店打算轉業或關店,讓人擔心國人「不讀書」的現象將愈來愈嚴重。但與其憂心實體書店倒閉影響閱讀風氣,倒不如營造全民閱讀社會,提升民眾閱讀興趣和生活品味。
要改善「不讀書」的現象,筆者認為書店街可以不在,但閱讀風氣不可不在,營造全民閱讀社會,比挽救書街重要,與其惋惜書街凋零,不如鼓勵大家重拾書本,沉浸在書香氛圍裡。
營造全民閱讀社會,筆者認為有幾個途徑。首先,是減少上網或看電視的時間及次數。父母應限制小孩的上網或看電視的時間,也絕不在臥室擺放電腦或電視,讓小孩保有閱讀的習慣,得以從中嗅得到書香氣味。
其次,是鼓勵上網看勵電子書。既然已是網路時代,要禁絕青少年或成年人上網瀏覽,已是「回不去」的事實,倒不如結合出版商和書店,將書本數位化成電子書上網,並且辦理更多的網路書籍閱讀活動,鼓勵學生、成人利用網路讀書,仍然可以達到讀書效果,改善國人「不讀書」的現象。
再者,需要政府公部門前瞻政策,協助圖書出版、書店業者,公部門扮演積極的推手,閱讀文化才能生根茁壯。文化主管機關可以結合書商辦理簽書會、導讀會,來炒熱閱讀氣氛。像花蓮縣文化局經常與某連鎖書城,辦理新書發表會,帶動一波波的讀書熱潮,偏鄉書店儼然成為文化綠洲。
網路書店愈受歡迎,實體書店的經營必然愈受衝擊,實體書店日漸凋零勢不可擋,所以不需特別惋惜。反觀偏鄉幾乎沒有書店,閱讀風氣不盛更讓人憂心,許多孩子無法到書店翻閱書籍,只能透過鄉鎮或學校的圖書館來滿足閱讀需求。
開放並充實鄉鎮、學校圖書館的設備與好書,供社區民眾使用,更是鼓勵閱讀的好方法,是積極營造全民閱讀社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李又青(花蓮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