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民間俗稱仲秋節、八月節、月夕、團圓節。而此一年一度大節的起源眾說紛紜;賞月、吃月餅、祭月神等習俗也不一而足;有關嫦蛾奔月、月兔搗藥等傳說故事,更使得中秋月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而這一切,都是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中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之一的原因。
中秋節的起源,據《國語‧周語》上說,在周代就有二月十五花朝,八月十五月夕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亮神。亦即每逢中秋夜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如《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按習慣,夕月一般都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也有在立秋日前後)。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中秋之夜都會舉行祭祀大典,係因中國以農立國,秋收後,便有一番的謝天祭祀慶典。
中秋至魏晉時則有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才盛行起來,因此也有中秋起源唐代之說。風流倜儻的唐玄宗,則與提倡中秋賞月活動有關,如《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蘇頲與李乂對掌文誥,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於禁中直宿,諸學士翫月,備文酒之宴。」「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當然古典小說中流傳有「唐王遊月宮」的故事是更引人遐想了。
至於中秋何以成為節令?唐歐陽詹〈玩月詩序〉云:「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此說由於八月十五,實秋季中間,寒暑均等之故。
而中秋正式明訂為節日,則是在宋朝。《宋史太宗紀》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中秋節食翫月羹』」的記載。可以說,「中秋節」到了宋代比之唐代更大大流行,除了賞月祭拜,還加上了吃食助興了,這也可以從唐、宋詩詞作品的多寡及內容可較見之。
在唐代時,雖有八月十五夜玩月的故事,而一般詩人除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的佳句外,像杜甫、李白、韓愈、柳宗元這些詩人文士,吟中秋的詩並不多見,足見唐人對「中秋」還無多大興趣。
宋朝晏殊吟中秋詩中,已有「苦吟含翰久,清宴下樓遲」之句。《東京夢華錄》更載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可見民間夜宴慶賀之熱鬧了。
至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北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到了明朝,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采,民間以月餅相饋,是取喜慶團圓之義。如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祭月、賞月、吃柚子、送月餅等活動。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許多地方還形成走月亮、踏月、偷蔥、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活動。這是中國傳統習俗的沿續,更是月圓人團圓的信念延伸,中國文化也因之而更豐富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