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自得〉畫牛表現做人處事需認真且嚴守分際,背景會有山水畫,且書寫有道家老子的《常清靜經》,意喻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以及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理。圖/許文融提供非報系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建國科技大學專任教授、第四十屆十大傑出青年得主許文融,出身貧苦,自小就得幫忙家裡放牛,而國中畢業後,家人一度希望他去學「殺豬」、做「黑手」,他卻毅然選擇半工半讀學美術,更憑藉努力赴美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畫風多變的他獨鍾佛教題材,「禪是一種修為,我用它來詮釋人性現象,也用以表徵體悟的人生之道。」許文融說道。
一九六四年,許文融生於彰化縣大城鄉頂庄村,他回憶說:「我三歲時母親過世,五歲多就開始放牛。放牛算好命,下田工作更粗重。」因為這段「牧牛童」歲月,許文融後來經常以「牛」作為雕塑與畫作的題材。
國中畢業後,許文融的父親過世,他開始半工半讀,家人希望他去當屠夫,也有親人建議他去學做「黑手」,但他興趣缺缺,此時,國中老師邱麗琴看到他的美術才華,建議他北上報考復興商工美工科,學習油畫與素描等美術技巧。
「當時如願考上復興美工科,但從鄉下到台北求學,卻是我磨難的開始。」許文融賺取學費與生活開銷,他當學徒畫廣告招牌、電影看板,也到艋舺學佛像雕刻,甚至到夜市擺過地攤等,日子總在求學與生存間掙扎,「如此日復一日,我用盡體力與精神攢錢,可說是辛辛苦苦地把復興美工的學業撐了下來。」
雖然生活困頓,許文融未曾打退堂鼓。復興商工畢業後,老師建議他考國立藝專(已改制台灣藝術大學),結果學科差了一百九十多分落榜,但這並沒有擊垮許文融堅定向學的決心,他重考三年終於如願上榜。回想考上的那一年,許文融說:「彷彿就是從這一年起,我感覺整個人生好像比較『通』了。」
宗教入畫 連獲美展首獎
在藝專求學時期,許文融靠畫商業畫維持生計,後來開畫室教兒童美術,一九八七年還以第一名、畫作留校的榮譽畢業。為了進一步學習藝術,退伍後,他申請出國念書,取得美國聖路易市Fontbonne學院藝術碩士學位。期間,他以〈香客〉、〈覽勝〉、〈聖殿之歌〉畫作,連續三年獲得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屆省美展國畫類第一名。
這些得獎畫作,許文融以寫實兼具寫意的手法表現宗教經驗,像〈香客〉、〈覽勝〉描繪的是台灣廟宇,呈現鄉下成長階段民間信仰在內心刻畫的印記;而〈聖殿之歌〉畫的是教堂,以仰角表現教堂的高聳,在光影、明暗的鋪陳中營造建築物的神聖與雄偉,也是許文融在美留學所觀察的基督宗教面貌。
「創作需要智、仁、勇,又以『勇』為要。」許文融說,回首來時路,他體悟人生在世首要有勇於面對、承擔困難的毅力,而藝術則要勇於創新,將自然、生活之道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我從未忘記自己曾是來自鄉下的窮小子,日後我將持續追尋,接受人生的挑戰,以創作自利利他,為世間增添豐富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