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隨著大陸製作的《雍正王朝》、《步步驚心》等電視劇在台播映,許多戲迷每到北京,都會想到雍和宮朝聖,去看看四爺幾百年前的足跡、回味當年清皇朝時間爭權立儲間的爭鬥。不過昔日雍和宮,如今卻成為北京最大藏傳佛教寺院,洋溢濃濃的宗教味。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舊址為明代內官監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康熙在此興建府邸,賜給四子雍親王胤禛,稱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後第三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
雍正駕崩後,靈柩曾停放於雍和宮;雍正兒子乾隆即位後第九年,把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成為皇家第一廟,當年用來接待西藏的達賴和班禪喇嘛。
雍和宮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大雄寶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殿堂組成,在許多地方均可看到漢、滿、蒙、藏四族文字並列,彰顯清朝當年拉攏統一各個民族的政治用心。
雍和宮按照藏傳佛教理論創建四大紮倉(僧院),有許多喇嘛在此學習宗教及藏文化知識。雍和宮還有自己的佛倉,即大活佛的住所。乾隆有計畫地使一批轉世活佛與雍和宮連繫起來,使他們成為雍和宮的活佛。雍和宮成為連繫清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權的和橋梁,可加強政治與宗教管理。
雍和宮歷經民國初年戰亂,殿堂一度殘破荒涼。大陸一九五七年明訂雍和宮為保護文物;北京市一九七九年決定雍和宮作為宗教場所對外開放;經二年修繕籌備,雍和宮一九八一年二月五日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