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是集合千家寺院、百萬信眾共同發願建造而成,自從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落成以來,每天人潮絡繹不絕。
據統計,法國羅浮宮每年入館參觀的人數為八百萬人;而供信眾朝拜的佛陀紀念館,半年來的入館人數已達七百多萬人,這實為時代的盛事。更值一提的是,這座佛教朝聖之地,一律免費入館,各項設施也免費提供,就連信徒用餐飲食,也是隨喜隨力。
有人問大師:「光是工作人員、水費、電費,都要花不少錢,為何不要收個愛心門票?」
大師笑著搖頭,想到車費、一家幾口的飲食,實在不忍心讓大眾再添負擔。佛門中有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大師就是「給」了「布施」的因緣。
大師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發起「百萬人興學委員會」,創建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各級學校,每人每月捐資一百元,凝聚百萬人之心力,共同圓滿百年樹人之建校功德;另有興學行腳托缽,則讓行腳僧走入鄉間小鎮,聯結眾人之善緣,讓各方信眾有機會不僅嘉惠學子,也為自己種下智慧的種子。
布施可以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光山的各項建設,能讓信眾由小因小緣累積善行,這是財施;而整座佛陀紀念館從佛牙舍利、佛光大佛等殿堂,給予眾生心靈祥和安穩,是無畏施;佛陀行化圖、護生畫集的無聲說法則是法施,真是「給」足了眾生無盡的功德因緣。而今更成立「護持委員會」,讓信眾隨緣隨力歡喜布施,為維護及護持佛法的弘揚而發心。
布施到底有什麼功德?《賢愚經》中記述了阿難成就多聞第一的本生因緣。過去有一個小沙彌,師父為他定下嚴謹的修行功課。但小沙彌常常煩惱,若不能順利乞食,便沒有時間做功課,而被責罰。有一天小沙彌壓力過大,邊乞食邊哭泣,一位長者明白後,便固定供養飲食,讓沙彌安心學習。當時的長者便是阿難的前身,而小沙彌則是佛陀的前身。因為阿難尊者當時的發心布施供養,讓他今生記憶力過人,過目不忘。
大師說:「慈悲是淨化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歡迎大眾一同發心,響應大師「給」的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別忘了時時給人一抹微笑、給人一些助緣、給人一句好話,為自己播下智慧種子,播下福德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