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才華超群,被譽為「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在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女作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她的創造成就更不輸給任何一位男性。
然而,為什麼用「巾幗」一詞,作為女性的代稱,尤其多用於形容女中豪傑;另用「鬚眉」作為男性的代稱呢?
巾幗,原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說文》云:「幗,婦人首飾。」古代祭祀等重大活動時,參加的貴族婦女會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再綰以簪釵,這種覆髮的頭巾和髮飾就是巾幗。唐代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中道:「椎髻拋巾幗」,意指南方女子只在頭上梳個髮髻,而不戴頭巾和髮飾。
三國時,諸葛亮屢次向司馬懿下戰書,司馬懿淡定守城不肯應戰,諸葛亮為了要激怒他,便送他巾幗,譏諷他像個女子、毫無男子漢氣概。《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贈送)帝巾幗婦人之飾。」據說,從此以後,女性專用的「巾幗」,就成了女性的代稱。
隨著時代的演進,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巾幗」不但沒有羞辱男子的意思,反而是以「巾幗英雄」形容女中豪傑。尤其近年來,國際政壇頻出現叱詫風雲的巾幗旋風,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德國總理梅克爾、澳洲總理吉拉德、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泰國總理盈拉及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等,她們頭角崢嶸,充分展現出巾幗不讓鬚眉之姿,影響著世界。
而古人稱男子為鬚眉,據清代徐時棟在《煙嶼樓筆記》中說:「吾嘗問友人:鬚為男子所獨,而眉則婦女皆有之,何以丈夫曰鬚眉耶?僉不能對。按《釋名》云:『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然後知古婦人皆滅去眉毛,故須畫眉。則雖有如無,而丈夫可專其稱矣。」
原來,古代婦女都有剃眉的習慣,剃去眉毛後,再上個黛色來代替眉毛,所以空有眉毛之名,而無眉毛之實,唯男子獨有之,因此,以鬚眉代表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