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機變可以治軍,一個聰明的將領,可以帶領部隊迎向勝利,所以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高明的將領是部隊的靈魂。
可是權謀機變可以用來治國嗎?一個本該以仁義治國的君王,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孫子提醒我們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篇第一〉)
這句話歷代有不同的解釋,一是針對吳王闔閭而說,另一說是指將軍若聽從孫子的計謀,用了一定勝利,他就會留下來;吳王或將軍不聽從他的計謀,用了一定會失敗,他就離開。
不過這都說明:「王有王的分工,將有將的分工」,還要外加一個「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立場。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又說:「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孫子在這裡提醒身為高層或領導人,不應該有三種妨礙部隊的態度和作為,包括:不知軍隊該不該進退,卻胡亂下令的「縻軍」;不懂部隊事務運作以及人事任命,卻硬要干涉所造成的「懷疑」和「困惑」。
君王若犯了這幾項貽誤軍機的作為,就會引起內亂,自亂陣腳,導致「亂軍引勝」的失敗。
孫子強調的是,指揮階層對於程序和授權必須適切拿捏,謹守分寸,才能讓下屬明確知道方向,朝著目標前進,胡亂指揮只會帶來更多混亂,使敵人勝利。
歷史上有許多例子都印證君王光有仁義是不夠的,若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或是不懂得恩威並用,就無法讓兵將服從並拚死效命,這樣一來,難免造成軍隊混亂迷惑,如何上戰場打仗?
所以當國君的可以不懂軍務,但是一定要能擇人任將,懂得把軍權交給願意負起安危重任的領軍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