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之中, 有功於世,而無害於人者,
惟牛與犬,尤不可食。 ——〈人譜〉
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馬、牛、羊、雞、犬、豬六畜是跟人最接近,並生活在一起的動物。「六畜興旺」這四個字,每年春節前總會被用紅紙書寫,然後貼在飼養牲畜的畜欄上。
《三字經》中云:「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犬守夜,雞司晨……蠶吐絲,蜂釀蜜……」六畜中的牛和馬能耕田,生產糧食;也能負重,亦能致遠,可見在食用、耕種、運輸、祭祀、守衛、司晨報曉等各領域中,六畜各有所長,對人們的生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從周朝起,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是崇尚禮儀的人,並非什麼都吃,以六畜來說,牠們各司其職,只有「雞羊豬,畜之孽生以備食者也。」從「三畜以備食」來看,古人不像現代人一樣為了嘗鮮什麼都吃,而是只吃雞、羊和豬。
人類與飼養動物之間,其實是一種共生的關係,人類餵養動物,讓牠們溫飽,而動物的存在,也改善了人們的生存條件。尤其牛與犬,向來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
豐子愷先生這幅〈忠僕〉,特別告知世人,六畜中的牛和犬,與其他四種家畜不同之處,在於牠們是人類的「忠僕」。
「僕」解釋為:供人差遣使喚的人,如僕役。而僕役,是主人需要付出代價方能差遣使喚,非義務勞動者。但是牛和犬,牠們忠於主人,任勞任怨,不需付酬勞。牛,只要給牠吃草,即能飽其口腹;犬則是主人吃什麼牠就吃什麼,從不挑嘴。
此圖描繪人類的忠僕牛與犬,牠們一生為主人鞠躬盡瘁,比家人更忠誠。家人有時還會反目成仇,而牛與犬是絕對不會的,人應更加愛惜,怎可食其肉!
《物猶如此》書中,有一首明朝屠隆所著〈戒殺〉詩:「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煞人。」人道與畜牲道是相互輪迴而生,當我們輪迴人道時,何忍吃那些還在畜牲道中受苦的動物,那等於共嚼娘生肉一般。
尤其,那眼神特具靈性的牛、犬、馬等動物,前生都有可能是人,今世不幸淪為畜牲,我們更應慈悲為懷,善待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