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評鑑過度重視SCI、SSCI的論文發表數量,引發學界反彈,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分別出書批評台灣的大學過度重視論文發表。周祝瑛在書中批評,台灣學者偏重SCI、SSCI,導致國際上的台灣教授寫的書本,質、量都日漸萎縮,國外大學圖書館內,也愈來愈少見台灣專書。
黃光國在書中呼籲華人學者做研究時,應更有「文化自覺」,他今天在新書發表會上舉例,大學心理系的論文,很多都跟隨美國研究,甚至套用國外理論,目地都是為了擠進SSCI,但這樣會衝擊台灣的本土學術研究,失去主體性。
周祝瑛昨天發表英文專書《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時指出,她造訪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時,有館員提到台灣專書數量不斷下滑,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代理館長來台訪問時也提到,儘管近年增加二成的經費購買台灣華文資料庫與期刊,但台灣的專書數量卻大幅滑落。
周祝瑛指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寫專書絕對有指標意義,但台灣的年輕學者受到SCI與SSCI的「綁架」,只想專攻可登上期刊的論文,對於寫書反而興趣缺缺。
黃光國則表示,他並不反對台灣採用SCI與SSCI的論文索引,但反對「獨尊」,舉例來說,心理系的論文很多都跟隨美國研究,甚至以國外理論套用,都是為了擠進SCI與SSCI,但此舉會衝擊台灣的學術研究,失去主體性。
對於學者提出的警告,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學術專書的數量多寡牽涉到很多因素,例如出版商願不願意出版,有沒有市場需求等,問題必須全面了解。他強調,這幾年大學評鑑逐漸採取認可制,教育部尊重大學提出自我設定的指標,如果自評夠嚴謹,就不需要外部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