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協會希望修復離異夫妻的關係,給孩子完整的愛,圖為修復後的模擬畫面。圖/李祖翔
離婚夫妻 合作父母
一般父母都知道,離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但離異似乎並不等於無法給予完整的愛。
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認為家庭雖然不完整,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完整;父母可以不再相愛,但不要剝奪孩子愛父母的機會。離婚不是關係的結束,而是一種重整,讓夫妻與孩子重新建立正向關係,協會鼓勵離異夫妻成為「合作型父母」。
協會社工師廖慧文表示,不少夫妻為了孩子的監護權交惡,受害的一方存有報復心態,將孩子當作報復對方的籌碼,「當孩子被調教成可以冷漠或疏離一方親情後,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對方了嗎?」一位孩子監護權在前妻手上的單親爸爸表示,感受到孩子的冷淡,「心都碎了」。而孩子說,儘管媽媽教過怎麼拒絕爸爸的示好,自己也照做了,內心其實會感到徬徨,不知道做得對不對。
合作型父母,指的是夫妻雙方放下仇恨,即使沒有感情或有各自發展,也不要遷怒或限制孩子,讓孩子自由享受任一方親情。「親情完整的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和人格都比較健康,對家庭和婚姻的恐懼沒那麼多。」廖慧文說。
今年協會舉辦了單親家庭心靈療癒課程,上半年的對象為單親爸爸,下半年則兩性都有。合作的療癒機構為「點一盞燈社會關懷協會」,協會創辦人楊舒涵說,如果夫妻關係沒有修復,孩子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出現「內心遺憾、創傷、匱乏」的現象,而不論夫妻離異與否,都需學會溝通,「很可惜的,台灣的學校從未教導溝通這堂課。」
單親協會成員的故事,多數與夫妻婚後溝通不良有關,丈夫常為了家庭生計,忽略傾聽老婆與孩子心事或心聲。協會去年研究的「十位失業單親爸爸的生命故事」,更從自我、小時候、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前妻的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等面向分析,因為要放下婚姻仇恨、找到溝通的著手點,需要回溯根源的問題所在。
楊舒涵說,溝通不只要說,還要聽,學會讓對方傾倒心中的垃圾,再給予正向回應,男性千萬不要就事論事、理性的否定女性,男性應讓自我的情感放開,放下要自己堅強、理性的面具;所謂的溝通到心裡去,就是每天都可以問問對方「今天過得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某件事讓妳覺得受委屈了嗎?」用這種方式去交流,只要修復了夫妻關係,對孩子就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