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科學家用模型,說明好奇號著陸火星的最後減速過程。圖/美聯社非報系
專題報導/記者羅智華
眾所矚目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於八月六日成功登陸火星,並順利從火星拍下第一張彩色照片傳回地球,讓全球太空迷與天文學家為之振奮,這也是NASA團隊首次使用以火箭作為動力的空中起重機,幫助好奇號可以順利登上火星。
西元1969年,成功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用雙腳,踏出人類探索太空的一大步,到了2012年,火星探測器「好奇號」則用六個輪胎,邁向人類探索天體星球的另一個大步,對許多天文迷來說,這不僅是天文科學研究上的里程碑,也見證了歷史的重要一刻。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解說員林琦峰表示,造價約25億美元的好奇號是一台擁有六個輪子、宛若汽車大小般的火星探測器,相較於2004年登陸火星的探測車「機會號」及「精神號」,重量約達900公斤的「好奇號」,不但比它們重五倍以上,長度也增加兩倍。有別於之前的探測器,「好奇號」除了體積變大外,更是第一輛由NASA研發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探測器。
為何要改採核動力來驅動探測器呢?國內知名太空權威、現任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表示,以往登陸火星的探測器都是運用太陽能來當作動力來源,一旦探測器無法照射到太陽光時,就無法產生動能運作,導致探測工作因此中斷,但如果改用核動力來製造動能則可避免這樣的問題,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好奇號都可以全天候進行探測任務,從探測技術上來說,這不但是美國首次將核能技術結合行星探測器,也是太空科技的一大突破,因此格外引發國際關注。
因為體積變大,也讓「好奇號」可以搭載更多探測儀器,除了用來拍攝影像的照相機外,還包括光譜儀、化學攝影機、火星樣本分析儀器等。
葉永烜表示,不同於2008年登陸火星的「鳳凰號」只能在原地,此次「好奇號」將以火星赤道附近的蓋爾隕坑為主要探測地點,從中找尋火星是否曾經有生命存在的蛛絲馬跡,好奇號預計將在火星上探測一個火星年的時間,接近於地球上的兩年,由於探測區域比之前登陸火星的探測器都來得廣大,因此科學家也預估將帶來更多令人期待的探測資料。
葉永烜表示,火星是八大行星中的一個星體,其誕生年齡與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相近,大約是在四十五點六億年前形成。火星表面含有許多氧化鐵,因此讓星體顏色偏橘紅,因此火星又有「紅色星球」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