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為會中未受到「法說、譬喻說」兩種佛法利益的下根眾生,以「因緣說」敘述佛與下根聲聞的師徒因緣,不是此次出世才開始結的淺緣,而是從遙遠的過去世就成為師徒,且師徒的關係一直延續到現在;並假托大通智勝佛與其十六王子間的宿世因緣,以破除那些聲聞以為三乘真實的迷情,而顯示三千塵點劫以來的結緣。接著以「化城」的譬喻,令下根聲聞證悟「三權一實」的妙旨、「開三顯一」的佛意,這是本品生起的緣由。
「化城喻」的題名,取自本品所說「化作一城」的譬喻。「化」者神力所作也,以神力故,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又稱防非、防敵為城,由此可知,「化城」無有實體。
三乘不真實,如化作、如假造的空中樓閣一樣,藉著化城的譬喻,彰顯「開三顯一」的妙義,從法說到譬喻說,從譬喻說到因緣說。如來對下根眾生無限大慈大悲說法的情形,在此可見。
從佛陀教化利益眾生的因果、始終而言,可分為三類;亦即眾生始於心田種下佛種,至最後獲得解脫,可分三階段:
(1)下種益:以農夫於田圃播下穀種,比喻佛以成佛得道之種子,種入眾生心田中,此即與佛法最初之結緣;在「化城喻品」中,三千塵點劫的往昔,為十六王子說法華經,象徵釋尊化導之「始」。
(2)調熟益:以種子發芽漸熟,比喻眾生心田之佛種漸熟;即已入於佛法之行中。佛陀在往昔生生世世講經,此生四十餘年講各種經典,乃為釋尊化導之「中」。
(3)解脫益:以穀物成熟可以收割比喻佛種之全部調熟,因圓果滿,獲得解脫自在;比喻佛陀四十餘年方便說諸經後,最後做《法華經》的三周說法,是釋尊化導之「終」。
又,此品為對治有禪定之增上慢人而說,若凡夫、若阿羅漢,其所得禪定與涅槃,均屬暫許取為休息之化城,而不容執著為究竟。蓋凡夫所得之四禪、四定,僅暫伏惑種,不生現行。即阿羅漢亦只得解脫道時,才證於法性,而一剎那間分別心起,其所取之境已非先時所證之法性,而為分別心所另取之境矣;若執此以為究竟,取於滅受想定,並非涅槃,故仍屬化城,未躋究竟。今欲令行者不滯於中途自證之境界,故說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