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學家王孝廉藉由世界各地風俗的考察,證實石頭為原始母神的意象,具有生殖和守護兒童的力量。因此,許多感生神話都與石頭有關,例如:《淮南子‧修務訓》和《史記‧六國年表》俱言:「禹生於石 」和「禹生於石紐」。
至於民間傳說的石頭娘守護兒童,則是將哭鬧不休或容易生病的孩子作為石頭公與石頭娘的契子,可保孩童平安長大。
石頭與女神/母神的關係,隱然形成一條緊致的線索。在中國感生神話系統中,亦有「啟母石」可具體說明,女性化為石頭而受人崇拜的淵遠流長事蹟。
崔融〈嵩高山啟母廟碑銘〉即指出:「臣謹按,啟母廟者,蓋夏后之母也。漢武帝遊嵩山,即訪姒開之石……當是時也,馮夷鳴鼓,女媧清歌。」則夏禹之妻涂山氏見到禹化為黑熊時,便將自身化為石頭。於後世漢武帝走訪嵩山時,更有水神馮夷以及煉石的女媧,前來為之鳴鼓清歌。
這個神話帶領著我們重新閱讀《石頭記》,進而體會石頭本身所體現的女性意象。小說第一回開宗明義地解釋了石頭的來源: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
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記錄女性行誼事蹟的石頭,本身所具有的陰性特質,實源自中國母系神話體系中的女神媧皇氏。她在男性神祇的一番水火鬥爭後,親手煉製了彌補父系大敘述(Grand Narrative)傳統中,處處被忽略和掩蓋了的微小缺憾與事實。曹雪芹以屬於女性的石頭,盡訴其一生滄桑流轉的經歷,其創作的本旨在於透過女性視野,書寫女人的愛與痛苦,也將她們與生俱來的異秉和許多不可告人的祕密和盤托出。
《石頭記》陰性書寫的內在潛力已在第一回中,悄然地發揮了它企圖向傳統文學慣例突圍的作用。而石頭出自女神親手鍛煉,其靈性的根源也就來自於女神,於是石頭本身的女性特質亦自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