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一般人對打工有影響學業的負面印象,也有人認為打工對就業有幫助,究竟打工的利、弊是什麼,又怎麼樣才算「適度」的打工?從國內學者歷年的研究報告可得知端倪。
早在一九九九年,學者張雪梅的研究就指出:「台灣的大學生,不工讀者的學習收穫不如工讀者。」然而陳世佳二OO六年研究發現,「參與校外打工愈多的學生,學業成就較低。」
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盧品樺二OO八年的研究,可視為對上述結果作註解,他發現工讀「過度」的學生比較容易出現學習出席怠惰、睡眠不足、學習興趣低、學習態度及精神不佳等現象。
因此工讀對學業有正向幫助,但不能多!
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陳心儂二O一一年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若每周打工時數為二十一小時以內,就不會影響學業成績,但隨著打工時數增加,成績隨之下降。
此外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莊承達二OO七年的研究結果是,「從事校內工讀比校外,對學業還有正面影響」。
而工讀對就業是否有幫助?根據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王淑嬿的研究,「工讀年資」會影響「硬技能」的就業率,「社團參與」影響軟技能就業率,「本科相關技能」則影響「自我職涯規劃與信心」。師範工業教育學系碩士宋廣英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為打工能獲取社會經驗、紀律性、工作態度與合作能力,對未來提升就業力大有幫助。
陳心儂另探討了「大學生在學時期參與打工對畢業生涯選擇及初期薪資水準之影響」而發現,大一每周工作時數超過二十一小時,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的機率會提高,比較不願繼續升學或接受待業情形;大三時打工超過二十一小時者,畢業後平均薪資水準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