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縣市傳出學生為了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搶當義工、幹部,甚至要補體育,教育部最近訂定採計原則,體適能規範學生在五學期中只要一次四項檢測達門檻即拿到分數,如能證明無法完成者,只要兩項達門檻就計分,教育部昨天強調,學生不需補習即可達門檻。
基北和中投區不採計體適能,其他採計的區則多為門檻制,達到就可拿分,但嘉義、竹苗區規定,有金牌等獎項可再加分,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說,等第制容易造成壓力和補習,建議縣市改採門檻制。
外界認為學生為了加分要搶當幹部,容易造成整班都是幹部,甚至出現板擦長等職務,教育部也規範班級幹部數量以一人服務三人的比例為原則,班級人數較多者,一班最多十位幹部,需服務滿一學期才計分,且要經民主程序產生,不能輪流擔任或由老師指派。
教育部最近訂定多元學習表現採計原則供縣市參考,包括體適能、義工、幹部、社團、競賽等,讓各免試入學區可參考,並希望各區訂定統一規範,且公平、可操作,最好本月底完成,儘速對家長說明。
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和跑走(女生八百公尺、男生一千六百公尺),教育部根據一○一年公布的體適能常模,依不同性別和年齡訂出標準,王俊權說,七成五學生都能通過,門檻很低。
原則上學生四項檢測要都通過,但王俊權說,如果學生某些項目真的無法通過,經學校、醫院證明,兩項達門檻就給分。且學生國一到國三上,五學期只要一次通過即可,除在學校測,檢測站也可以,目的是鼓勵學生運動,是「健康體適能,而非競技體適能。」
身障學生、重大傷病及體弱學生等,有相關證明即比照門檻標準,予以計分。義工方面,中教司長張明文說,教育部要求各區要訂定一致規範,要提供足夠的服務學習時數,且要讓每位學生都有公平參與的機會。競賽方面,教育部和各區會公布參考項目,但要各區認可,才能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