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北美熱浪侵襲,乾旱造成欠收,小麥、黃豆、玉米價格大幅飆漲,影響所及,國內進口飼料玉米價格已高達每公斤十二點五元,創五年來新高,衝擊國內畜牧業。農委會昨緊急召開會議因應,將釋出五萬多噸飼料米應急,並提高飼料玉米的契作金額。
農委會表示,這幾年飼料玉米價格漲漲漲,五年前每公斤僅五至七元,這幾年因氣候變遷、石油漲價及運費調漲,這一兩年來漲到每公斤九至十元,近期因全球熱浪侵襲,飼料玉米歉收,近一個月國際玉米期貨漲六成、國內漲三成,「是過去五年來最貴的價格」。
農委會昨緊急邀集農糧署、畜牧處、飼料及畜產業者開會研商因應對策。會後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表示,農委會將提撥五萬五千公噸「飼料米」應急,並增加誘因獎勵農民,優先轉作飼料玉米,預計明年一月,提高飼料玉米種植面積到八千公頃。
農糧署長李蒼郎表示,目前全台種植飼料玉米面積約四千七百公頃,年產量約兩萬六千公噸;但國內一年飼料玉米的需求量高達四百五十萬公噸,「九成九都必須靠進口」。
李蒼郎說,今年六月大水所收購的一萬三多公噸災害稻穀將優先釋出當飼料米,第二順位則是放兩年以上的公糧存糧。
他指出,農糧署也將加速活化休耕腳步,獎勵農民將休耕地轉作飼料玉米,並與農會契作生產,除了每公頃補助四萬五千元,今年九月起,農會將以每公斤九元的基礎價收購,比去年多一元;若市場行情每公斤超過九元,農會將另外補貼超出金額的九成。
農委會畜牧處表示,這波美國飼料玉米歉收短缺,台灣仍可轉向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地進口,分散風險。畜試單位及農改場也將研發飼料新配方或擴增青割玉米、牧草,協助畜產業者度過難關。
畜牧處說,根據美國穀物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波美國飼料玉米僅減產不到百分之五,預估約三至四個月後可恢復正常,但全球穀物上漲已是趨勢,即使玉米價格回穩了,也不會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