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投入「打金仔」工作長達半世紀,且曾獲文建會傳統工藝獎二等獎肯定的金雕師鄭應諧,數十年來以黃金為材,用不同面向與創新風格,將黃金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篤信佛教的鄭應諧,近年來更將金雕創作賦予禪意佛心,形成金光熠熠且獨樹一幟的宗教藝術,也贏得了「台灣末代金雕師」的美譽。
生長在彰化鹿港農家、兄弟姐妹多達八人的鄭應諧,家中食指浩繁,經常三餐不繼,原本是私塾老師的鄭父因家計,被迫改行挑醬菜、農具沿路叫賣。鄭應諧說,小時住家斜對面有家打金仔店,每次他挑水路過時,總會望著屋內的打金師傅坐在小桌子前,點盞小燈就能賺錢。當年,不過十三歲的鄭應諧就立定志向──決心要作一個出色的「打金仔師」。
在母親安排下,鄭應諧國小畢業先到鐵工廠當童工,但一心只想「打金仔」的他,後來說服父母,拜師學習打金技藝。肯學、肯吃苦的他,在練就紮實的基本功後,並不滿足僅當一個傳統的「金匠」;退伍後,鄭應諧不顧家人反對,隻身到台北闖天下,投入圓環邊「福州師」門下,學習更高深的技術。
經過五、六年的「深造」,鄭應諧習得動物、花鳥等的金雕功夫,榮歸故里的他,更成為鹿港小有名氣的「應諧師」,終於在鎮上開了屬於自己的「黃金屋」—龍山珠寶銀樓。鄭應諧表示,開銀樓光有財力作後盾還不夠,還必須兼具體力、眼力、耐力、毅力和功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