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為紀念韓國無相禪師入唐求法一千二百八十五周年,大陸四川省成都大慈寺日前舉辦紀念活動,有逾百名中、韓佛教界文化專家學者參加,大慈寺僧侶與南韓禪茶專家在大慈寺法堂同台獻藝,相互交流,弘揚禪茶文化。
成都大慈寺始建於隋朝,古稱「震旦第一叢林」,唐玄宗賜匾「敕建大聖慈寺」,玄奘赴印度取經前,曾在此受戒並坐夏學律。唐武宗滅佛時(西元八四五年),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倖存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後來成為中、韓、日三國佛教學術交流重地。
無相禪師原為新羅國(今韓國)三王子,剃度出家後,於唐開元十六年(七二八年)徒步入蜀,在資州(今資中縣)修行禪法達十四年;後受唐玄宗任命主持重建成都大慈寺,在成都開壇講經二十年,還在大慈寺研發「無相禪茶」,西元七六二年在大慈寺坐化。
「禪茶」是指寺院法師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而「無相禪茶」是無相禪師駐大慈寺時開創,特點是在每一道工序中融入禪機,其「正、清、和、雅」的禪茶境界,流傳至今。近年來,禪茶在成都民間也有了發展,大慈寺開設「禪茶研究會」,一般市民也可以學習禪茶茶藝。
南韓松廣寺前住持玄鋒法師指出,中國的「大慈禪茶」和南韓的「無相禪茶茶藝」,起源相同,但在發展過程中加入各自特點。中國法師做法事習慣站著,因此無相禪茶剛流傳到南韓時,法師都站著做茶藝。但南韓法師做法事時都坐在地上,因此南韓禪茶就成了「席地而坐」的形式。不過,隨著兩國文化的交流,「大慈禪茶」也由站立變成坐在圓座上。
之前,南韓KBS電視台到大陸拍攝《無相禪師史跡》專題節目,沿著當年無相禪師在四川修行的足跡追蹤拍攝,藉以向南韓人民介紹巴蜀佛教文化,以及無相禪師的修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