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教育 不只有騎單車
教育部有意將腳踏車的學習納入課程,引發多數家長的反彈;站在環境考量與身心健康的立場,的確是良法美意;但從教育部在校園所推動的政策,往往讓人有「好大喜功」之感。
個人以為,腳踏車的學習沒必要納入課程中;許多家長在孩子幼稚園時,早已體認到這是「基本技能」,就算家長沒空指導,孩子騎久了自然而然就會了,根本不須老師插手。
任何技能或學科一旦列入「課程」中,勢必會產生「競爭」作用。今天孩子們學會了最基本的騎法,覺得平淡無奇,善出點子的孩子,開始尋求刺激的騎法,如單輪、翻騰、高空轉圈,這些動作都是專業人士的危險及特技表演,我們難保孩子不會在下課後,在沒有任何安全防護下脫軌演出。運動不只有騎單車,簡單不花費錢的如打球、慢跑、走路、爬樓梯都是不錯選擇,何必在道路不寬敞、經濟不允許、家長不放心的狀況下,推動這項院運動?
林彥佑(高雄市/教師)
人車不分道 遑論校外教學
九月開學後,教育部要求各縣市教育局將國中小學生騎自行車,納入教學課程中,立意良好,然而相關配套是否周全有待商榷。
首先,台灣城鄉生活條件、運輸通勤、空氣品質等差異大,要都會學校配合有難處。以台北市為例,將自行車作通勤工具的人口不到百分之三,但近五年來,光是汽車數就多了六萬輛,而市政府興建的自行車道多在郊區與河濱,都會區人車分道不完善,汽機車也不見得禮讓自行車,國中小學生危機處理和辨識能力較弱,試問,城市裡的家長真的放心讓孩子騎自行車上下學?
此外,都會區學校孩子恐怕奢言到「校外練習」,加上校內操場若是PU跑道,練習更加困難,老師們往往只能「紙上談兵」。在鄉下地方,或許推行騎自行車上學的成功機會大些。
其次,購買自行車、安全帽、護具等也是一筆開銷,經費從何而來?對於貧弱家庭,會造成負擔。
黃昌彬(花蓮市/管理師)
因地制宜 採鼓勵不強制
雖然騎腳踏車有益身心健康,但台灣目前的環境,並非每個地區均適合騎腳踏車,所以教育部推動中、小學騎腳踏車,應該順應當地的環境適度調整。
在鄉下地區,中、小學生上、下學騎腳踏車,大致不成問題;可是在城市地區,如果沒有真正的人行道,恐怕險象環生的鏡頭到處可見。
以台北市上班族為例,仁愛路乃林蔭大道,騎腳踏車悠遊其間,尚稱十分愜意舒適。縱使沒有人鼓勵,也會自動自發地去做,這就是「好之者,不如愛之者」的道理。
不過,在沒有人車分道的大都會地區,碰到大卡車或砂石車橫衝直撞的情況,要求中、小學生於上、下學期間騎腳踏車,簡直就是強人所難,畢竟「安全第一」,對於人命關天的大事,還是應該擺在第一位。因此,在配套措施未臻完善之前,只好「因地而制宜」,但是不宜勉強。
朱明鑑(台北市/空大法律課程教師)
即興式教改 成效誰知道?
教育部把學會騎腳踏車當做年度例行中小學教學計畫,比較稍早的學會游泳的「規定」如出一轍。
在主客觀環境不允許下,相信各界很難樂觀其成,教育部硬要推出這些案子,只是讓基層學校的校長、主任多了一些「研究報告」、絞盡腦汁完成上面使命罷了!這絕不是教改應有的做法。
在各學校大多數還沒有游泳池與救生員、教練環境下,硬要讓學校如期交出「游泳成績」,不是「強人所難」?現在要中小學學生學會騎車,在窮鄉僻壤與鄉下地區,孩子早就會滿山遍野「趴趴走」,就差「行的規矩」調教。但是在都會地區的小朋友礙於「馬路如虎口」的危機四伏,有些學校甘脆以校規限制嚴禁騎車上學,本校就是其之一。
教改操「短線」的不合理是對教改有意見者的「共識」,又如台北市要求各校推行「跑步」健身,結果我們學校「配合」了,不到三百公尺的跑道,集結一年級二十八個班九百多位同學繞場小跑步,不輸當年曹操赤壁之戰的頭尾相連戰艦,何來運動效果?
孩子們會游泳、會騎腳踏車、養成慢跑習慣都是好事,只是不分城鄉差距、環境允許的一條鞭要求做法值得商榷。
林泉利(北縣新店/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