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孟加拉文化研究院日前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研討會,紀念迎請十一世紀高僧阿底峽部分骨灰回國供奉三十四周年。
藏傳佛教高僧阿底峽(西元九八二至一○五四年),是古印度薩訶羅國(今孟加拉達卡地區)的王子,幼年信奉佛教,嚴持齋戒。年僅十一歲,即效法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至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學習,並參訪當時的名師。二十九歲在大菩提金剛座摩底比柯羅寺從戒護出家,法名「聖燃燈吉祥智」。三十歲以後,遍學大眾、上座、正量和一切有等四部的三藏聖典和律部,是博通顯密經論的知名學者。
一○一一年,阿底峽率弟子百餘人到金洲(今印尼蘇門答臘)從法護(有說是法稱)受學。四十四歲回印度,任超岩寺首座,被尊稱為八賢之一。一○四二年,應邀至西藏弘法,翻譯經論,並以藏語撰寫佛學理論著作,以及醫學書籍。其著作甚豐,包括《般若心經解》、《入二諦論》、《大乘修道法攝略》、《法界觀歌》、《三摩地譯糧品》、《破除一切業障儀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
一○五四年,阿底峽於西藏圓寂,骨灰供奉在西藏聶塘寺;一九七八年六月,其部分骨灰迎請回歸孟加拉達卡故里,安奉在達瑪拉吉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