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法說要自度度人,我希望能與他人分享學佛的好,真心想讓更多人找到解脫之道,有時看到某些人煩惱痛苦,而想度他,到最後卻成為自己的困擾,是我修得不夠?還是他們因緣未到?
福報禪師答:修行的目的是「自覺而後覺他」,你的立意沒錯,諸佛菩薩也都是因累世自度度人而成就,但不同的是,佛菩薩是以正慧去「觀機逗教」。
有兩位學生問教授「怎麼找論文資料?」教授教甲學生要廣泛的蒐集,不放過任何一種資料,卻要乙學生針對某一部分資料仔細推敲。助教看了覺得奇怪,反問教授:「為什麼同一論文題目,教的方法卻不同?」教授說:「我太了解他們了,甲生平日太鑽牛角尖,只信服一家言,所以叫他多看看別人的書;乙生太貪心,目標抓得太廣,所以幫他縮小焦點。」這和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論分享或是度人,都必須要有「無緣大慈」的智慧,就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要思考「這個時候,他的狀況、心情、時間,是否適合聽我的修行感言」,假若對方只有五分鐘,而你卻滔滔不絕講了三十分鐘,那多出來的二十五分鐘,無疑是對他的壓迫,也許日後對方再也不敢找你談話了。
無論修行或是分享,都是很快樂的事,但「品質」很重要。我們若能確實掌握到佛法智慧,以佛法為前導,正確引導自己及他人,才能談到度人。如果自己的煩惱未除,還讓別人的煩惱成為自己困擾,那無異於以盲導盲。
《金剛經》云:「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可用來檢視自己,是否執著於自我為「能度」,對方為「所度」,而起了「我是在度你」的慢心?最佳的溝通者,並不是將偉大的理論一股腦兒丟給起煩惱或尚未入門的人,而是耐心聆聽、找出徵結,再試著引導對方走出桎梏。因此學佛者不急著言說,而是要發心發願,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