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勞委會表示,三K產業持續有缺工聲音傳出,考慮調高五級制外勞進用上限,並推出「以價制量」配套措施,若雇主願意付較高的就業安定基金,可提高外勞核配比。目前勞委會已委外調查實際缺工狀況及廠商意願,報告預計八月底出爐,九月中將在外國人力諮詢小組會議中提出討論。
骯髒、辛苦及危險產業等三K產業找不到人力,產業界持續要求勞委會放寬產業外勞核配比例,勞委會將在九月召開外勞政策諮詢小組,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據了解,勞委會考慮調高五級制外勞上限,並首度祭出「以價制量」配套措施,新增超額進用機制。
雇主若要雇用外勞,每個月都要支付「就業安定費」,用作外勞管理及協助本勞就業。目前非科技業的製造業為每聘一名外勞每月須繳二千元,高科技業則是二千四百元,「以價制量」措施即是若想增加外勞配額,就要付更多就安費,將是政府開放引進外勞以來,首次對就安費採「雙軌制」。
舉例而言,如果某行業原本適用百分之二十外勞配額,希望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則多出的百分之五外勞名額,必須付高額就安費,六千、八千甚至一萬元都在考慮範圍內。
官員表示,曾經私下詢問紡織產業等缺工嚴重業者,業者表示,只要能解決缺工,一萬元就安費也能接受。
民國九十九年十月起,外勞配額改為三K五級制,將製造業全部併入三K產業,依行業分成百分之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五外勞核配比例。新制上路後,產業界要求鬆綁比例聲浪大,官員表示,放寬五級制各級外勞比例可以討論,但最高不能超過目前自由貿易港區外勞上限百分之四十。
勞委會表示,三K產業中有些是勞力密集,較辛苦,國人就業意願低,若業者願接受較高就業安定費補足人力,可考慮提高核配比例;如果增加外勞比例,相對也要增加本勞進用。
至於經建會基於吸引台商回流,原則上不會直接增加核配比例,而是以調整動態查核期限,增加緩衝時間方式,讓業者可以在投資初期取得足夠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