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競爭的商戰中如何克服市場疲軟是重要課題,大陸「西服之王」杉杉領先開拓市場成為服裝行業出奇制勝的經典案例。
案例背景
浙江寧波自古以精美手工藝著稱。軍人鄭永剛退伍後,命運同他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被任命為寧波棉紡廠廠長,當時正在大躍進年代,這個廠的工人是幾十名還俗尼姑,由於依賴政府扶持起家,產品又是單一粗裏子布,當傳統計畫經濟一轉軌,企業就無法生存。一個固定資產僅有五十八萬元的廠,虧損額達六十二萬。工人三、四個月沒拿到一分錢,早已開始實質性罷工。
一九八○年代西裝熱席捲中國,數以萬計的企業一哄而上,大做西服,彷彿一夜間要把中國人的穿著全盤西化。鄭永剛從上任之日起,就一直把工夫花在市場調研上。他發現國外的西服製作輕而薄、軟而挺,洗後不易變形,在中國市場上很少看到。市場上的這個大空檔被鄭永剛捕捉到,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傳統西服革命爆發。
鄭永剛引進設備取百家之長,一九九一年投入一百五十萬元引進了日本預縮機、撬邊機、止口機等先進設備。那預縮機將大陸國產面料縮水不足部分通過蒸汽噴霧達到世界先進的縮水率,布料再經過超聲波振盪理順經緯紋路、使面料平整而富有彈性。最後用紫外線烘乾消除極光。這樣處理過的面料使西服的品質明顯上升足以和外國西服競爭。一九九二年杉杉又投入五百萬元購入義大利全自動立體整燙流水線,使西服熨燙全面一次定型,外觀飽滿和順。一九九三年再次投入巨資引進日本、德國關鍵縫紉設備,製成了一個全封閉高檔西服廠。
當全新面貌的杉杉西服在市場上一炮而紅,初戰告捷,鄭永剛卻沒有在興奮中陶醉。他認為一個產品要想長期地贏得市場,必須擁有自己的品牌,工作重心應放在全方位創立品牌上。
除了在製造上領先市場外,鄭永剛的能耐並非限於製造面,他的麾下還有一個嚴謹的訊息網絡,杉杉幾十名行銷人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不僅協助商場促銷,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作為杉杉的前哨,及時把市場的銷售動態、用戶意見、建議、西裝款式、面料的流行趨勢回饋給公司的主管,為公司的經營決策、質量工藝的改進、新產品的研製開發提供了確切的依據。這種閉路網狀管理術也使西服的質量管理貫穿從產品的設計、研製開始到生產、銷售的全部過程,從而使杉杉西服的品質在動態中得到確保。
杉杉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西服的產量卻始終在二十萬套左右徘徊,許多人都疑惑:按照目前市場需求量,杉杉年產四十萬套是不成問題的。可鄭永剛卻為何謹慎過度,錯過一次次發財的機會呢?鄭永剛認為盲目擴產是短期行為,最終只能斷送企業。只有高檔名牌才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更長遠的利益。正是這種強烈的名牌意識,促發他嚴格地要求自己與他人。企業界流行這樣—句話「要用信仰上帝的熱情去追求產品的品質。」鄭永剛不信仰上帝,但他追求產品品質的熱情比信仰上帝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經營奇才鄭永剛有異乎尋常的膽識和韜略,他有句名言:「企業要有自己的個性。」為使杉杉揚名大陸一級商圈—上海灘,他絞盡腦汁,不惜花費巨資毅然借款在上海新聞界實行「海、陸、空」廣告大戰,伴著強大的輿論攻勢,一舉拿下了上海這個服裝王國。
近年來,杉杉西服備受青睞,連年全中國西服市場銷售第一,被中國商業部列入向全國大商場首批推薦的三十種商品名單;接著又被中國消費者基金會列入首批向全國推薦最滿意的商品,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西服行業唯一的認證。杉杉可以自豪地說,杉杉是中國西服業的領頭羊。
案例之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