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前,我從外國回到祖國考大學聯考,下了飛機,第二天就去買高中教科書及模擬考書。一看就昏頭,歷史考皇帝的年號,最胡扯是地理考大陸火車那條線停在那些城市。
一是大陸已丟了,當時怎可能去坐火車,另外真要坐火車,看車程表不就得了嗎,幹嘛要浪費時間去死背,還拿來當考題。當時就感嘆,台灣教育工作者真會糟蹋學子的青春啊!
昨日信手拿報紙看看大學指考歷史有多難,與洪秀全齊名的太平天國首領楊秀清……,楊秀清此時的「失業」,與某一城市的開港有關。這一城市應是,四選一。試問這種題目有何意義,對學子的創意和知識有何幫助?
這題目應問,楊秀清與洪秀全「齊名」,請問楊秀清對太平天國立了甚麼功勞。其實問個人的問題,格局還是太小,應該問太平天國為何成功或失敗。這樣學子讀書時才會想得遠跟廣。
當年考三民主義的送分科,我們一看才兩冊,其他科不顧,從早到晚都向國父請安。我們才來台灣七個月,我學長啃著硬麵包,硬是把兩冊三民主義背透,拿了九十幾分,加上僑生身分的百分之二十五加分,一科拿了一百多分,真笑翻天。
隔多年,有次返僑居地,我問他三民主義是那三民,他摸摸腦袋,答不出來。
老是出些翻書就可找到、毫無意義的考題,讓學子犧牲打球、郊遊的時間,空過青少年的寶貴時光,然後考上台大也不敢面對職場。
通曉太平天國的成功與失敗,可能對我到一家大公司當領導人可借用,而我死背楊秀清失業與那個城市有關,對我工作能力有何用。
怪不得有國中生戴口罩抗議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甚麼國教十二年怎麼改也罷,只要這種要靠死背才能答對的死考題一天存在,台灣學子就沒有「活」的一天。
彭弈(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