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穆
不生氣,是幸福人生的「三字真言」。
知道卻做不到,是許多人對自我管理「不生氣」時的無奈,心念如瀑流,如何讓心安住在寧靜祥和的境界,而不是住在是非煩惱中,需要長時間不斷地修練。
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更是後天學習模仿形成的性情。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模仿大人的日常口語、語氣,學會說話的同時,也熏習了語言當中的情緒表達。
既然耳濡目染可以養成性情,那麼經由熏習,當然也可以學習健康的表達情緒的方式,透過閱讀書籍、結交有人文內涵、樂觀開朗的朋友,都是轉化性情的良方;不過如同蘇曼那沙拉說的:「生性開朗的人也會生氣」,因為只要有期望就會有失望,世事變化無常,惟有開發智慧,才是消除忿怒的最短捷徑。
《佛陀教你不生氣2》授以人生寶藏之鑰:覺察「自我是錯覺」的根本洞悉,世上最需要全力以赴的是「佛道」,也就是心靈的修行。
提到心靈的修持,大家立即聯想到的可能是靜坐,調身、息、心、回頭轉身觀照自我而得清涼,然而以現代人的時間、空間、人間感,在日常之間修練自覺力,應是最簡捷的法門。
怨恨、嫉妒、頑固、競爭、貶抑、後悔等起伏不安心境,既從眼耳見聞熏染而成為習性,那麼反其道而行,時常熏習慈悲、寬容、感恩、讚美、耐力,真誠地祝福自己、祝福他人,真誠地讚美自己、讚美他人,自然能在意識田中形成另一股清流。
一個點頭、一臉微笑、一句讚美、一臂助人,就結了一份好緣。所謂「良言本無價,其貴值千金」,讚美、感恩每一件出現在你周圍的人事物,不分大小親疏,無論是:對你噓寒問暖的親友、技術良好的公車司機,乃至路旁一朵迎花搖曳小花、一杯散發香醇的咖啡、一張巧思創意的海報等等俯拾即是的美意,都值得滿心喜悅去欣賞。
近代尖端量子力學科學家已經證實,念力可形塑世界,每個人一天當中有數萬個念頭,如果每一念都用來迎向正面光明,如同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發大清淨願……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善用每一份念力,讓念力增上,我們就能發現由轉念進而轉境的奇蹟,才能略解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義理,就讓我們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來淨化心靈、啟發智慧。
佛說世間本來就是無常變化,但是無常變化可能會變壞,也有可能會變好。我們可以藉由立志「不生氣」的決心,看到轉化的契機,發現慈悲才是幸福人生的方程式,了悟自他不二,怨親一如,物我和諧的道理,那麼「不生氣」就是建設人間淨土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