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意義治療學」引介 (七)

慧開法師 |2012.07.01
2038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創造性價值不能或缺體驗價值

承上所述,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到,創造性價值不能或缺體驗價值,體驗價值可以更加彰顯創造性價值。我引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層意義,大家就能立即明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出身楚國的音樂大師伯牙在晉國任職上大夫,有一年他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乘船途經漢陽,時值中秋,遭遇風浪而夜泊江岸。當晚雨過天青,景色清新,伯牙撫琴抒懷,調寄高山流水,引來樵夫鍾子期在岸邊傾聽。子期曾經做過樂尹,善知音律,聽罷情不自禁地讚嘆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不但心領神會,而且十分貼切地道出伯牙的琴韻心聲。伯牙巧遇知音,喜出望外,二人交談甚歡,相見恨晚,因而結為莫逆,並約定來年中秋之日再來此地相會。

到了翌年中秋,伯牙依約重遊漢陽來會故人,然而子期不幸病逝。伯牙痛失知音,悲傷欲絕,來到子期的墓前,為故友重彈了一曲〈高山流水〉。因為知音不再,伯牙在曲罷傷心之餘,就將琴摔碎,以示今後不再彈琴,從此成為絕響。此後,人們便以「高山流水」來形容深厚的友誼,把「知音」喻作知心的朋友。

伯牙與鍾子期二人相遇、相知,而又天人永隔的故事,深刻地顯示出知音對於藝術創作者的無比重大意義。由此我們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伯牙鼓琴的創造性價值不能或缺子期知音的體驗價值,而子期知音的體驗價值可以更加彰顯伯牙鼓琴的創造性價值。因此,我們雖然不是大提琴家馬友友,也不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但是我們—身為普羅大眾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個真正的知音,能夠聆聽、欣賞並且體驗到他們的樂曲琴音與歌聲旋律中的美妙之處,在音樂境界的層次上及精神靈性上,與他們產生共鳴與呼應,其藝術創造的意義與價值才得以充分彰顯。

態度價值更高於體驗價值

傅朗克在《醫師與靈魂》一書中說到,實存分析教導我們,把個人的生命看成是一種課題任務(Life is a task.)。他又說,每一個人的生命課題任務——就宗教上的意義而言——就是一種使命(a mission)。真正將自我的人生視為為一種任務或使命之最高且最可貴的意義與價值,即不外是每一個人的實存「態度」本身。每一個人在面對人生問題、乃至生死問題時,其所取的實存本然態度,乃是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在極限境況下「決定何適何從,又如何抉擇以面對生死」的根本關鍵。

意義治療學最獨特的一點,即是肯定每一個體的實存態度本身是一種精神價值,有其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因此,傅朗克認為,從高層次精神性或宗教性的觀點來看,態度價值還要高於體驗價值。

如果要深刻地了解「態度價值還要高於體驗價值」這一層面的意義,可以從歷史故事中得到啟發與印證,為什麼有人寧願拋頭顱、灑熱血,臨死不屈而慷慨成仁、從容就義?關鍵即在於當其面對生死時的抉擇「態度」本身,就如之前我在(本專欄)〈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文中所舉的諸多例子。我特別要點出的是,一個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態度,甚至可以令整個帝國政權為之恐懼顫慄,例如:文天祥臨死不屈,作〈正氣歌〉從容就義,留取丹心照汗青,驚天地泣鬼神,萬世景仰。又如印度聖雄甘地,身形瘦弱,雖然還不致於需要犧牲生命,但卻能以其寧死也不屈服的精神與態度,倡導非暴力的不合作主義,領導印度人民以消極抵制的方式對抗英國的殖民政權,令整個大英帝國頭痛不已,終於獨立成功。凡此種種,皆顯示出「態度價值」的精神力量與重大意義。(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