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未成年人送上前線,並不是納粹德國的創舉,早在兩千兩百七十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秦軍就曾徵召十六歲以上的男子,支援對趙軍的包圍;杜甫的〈石壕吏〉一詩也寫過一名老嫗被官吏抓去幫忙軍隊做飯的事,這都是人類戰史上怵目驚心的紀錄。
打仗呢,除了兵源,還要確保良好的戰力,所以得備足糧草,補充裝備,支應前線士兵吃飯、戰馬嚼草和進攻防禦等花費。
孫子的前瞻,就在於他看到帶著千軍萬馬奔赴沙場,凸顯了後勤整備的重要,所以特別提出「速戰」與「以戰養戰」的主張,因為一旦兵源和物資的補充捉襟見肘,就算有雄獅猛虎般的鬥志也會被磨光了。
在王建東先生編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曾經提到,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侵略歐亞時,他的部隊除了先向本國及鄰近的部族徵調工匠,靠自己製造武器之外,他們大肆屠殺、擄掠財貨,打到哪就從哪補給,有了資源便繼續打,雖然這樣的行為讓人難以苟同,卻是以戰養戰打勝仗的方法。
據說,「就地取糧」做得最漂亮的就屬拿破崙,一七九六年當他在擔任巴黎衛戍司令時,曾親率一支半饑餓、衣衫襤褸、士氣低落的軍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去攻打義大利;後來他憑藉著敏捷的行動與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激勵士兵奮勇前進,終於取得了勝利。
他在入侵義大利後,每攻占一個公國,都與他們簽訂和約,由當地提供占領費用和一定數量的軍馬和糧食,讓官兵無後顧之憂。
戰爭所需甚多,舉凡賦稅、兵役都是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一場戰爭可能輸掉國家的未來,甚至危及存亡,難怪孫子說:「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作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