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到了夏至,這是一年中太陽直射地面位置達到最北端,也是北半球白天最長的日子。可是,夏至並非一年最熱的日子。那麼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幾時呢?
中國古人管這個時候叫「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那夏至後幾時入伏呢?
這還得從「伏」的本義說起。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配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這樣,四季和長夏就跟五行匹配了。
有句古話說:「夏至三庚便入伏。」講的就是夏至與三伏的關係。注意啊!是「三庚」非「三更」。三更是指半夜十二點左右,而三庚則指三個庚日。
古人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計時,六十為一甲子,是一大循環。庚是天干第七位,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夏至三庚便入伏」,這句說的就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了;而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
以今年為例,夏至(六月二十一日)為癸丑日,第一個庚日是庚申(六月二十八日),第二個庚日是庚午(七月八日),第三個庚日是庚辰(七月十八日),入伏;第四個庚日是庚寅(七月二十八日),中伏;立秋是庚子(八月七日),末伏。
三伏是幾天呢?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則有時十天,有時二十天。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但有的年分出現了五個庚日,這時就有了中伏二十天。如二○○九年七月十四日初伏,二十四日中伏,八月一十三日末伏,中伏就有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