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惡殘暴, 萬物樂仁慈;
不嗜殺人者, 游山力跨獅。
──嬰行補題
閱讀此幅護生畫〈游山〉,彷彿走入一個童話世界。畫中人騎著獅子遊山玩水,此情境讓人想起世界著名的童話《綠野仙蹤》,這隻獅子是故事中那隻失去勇氣的獅子嗎?
當然不是。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獅子,是與人類的仁心相應的具有靈性的獅子,此森林中的王者,已被騎在牠背上的人所感化而去掉了獸性。
「眾生惡殘暴」,此句真是寫盡了眾生的心聲。有情眾生,不論是人或動物,有誰喜歡生活在殘忍和暴力的威脅之下呢?當然沒有任何生物願意,眾生嚮往的是「萬物樂仁慈」。
可不是!仁心和慈愛才是所有眾生歡喜和期待的。「仁」和「慈」是人性的光輝。仁,是具寬厚仁愛之心;慈則是一種惠愛,如長上惠愛其下;子女孝順父母也稱慈,故稱自己母親為家慈;愛憐他人亦為慈,如人有惻隱之心者稱慈。
一個心存慈悲,能愛惜物命的仁人,是不會去傷害其他物命的,因此一個不嗜殺的人,身上散發著仁者的氣息,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一股祥和之氣,進而影響周遭的人事物,帶給人慈愛和心安。所以所到之處,連兇猛的獅子都能順從地成為其坐騎。
人騎在獅子背上游山,並非事實,只是一種比喻。但是身為佛教徒,我們都知道以獅子為坐騎的是大智大慧的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以智慧、辯才第一著稱,為眾菩薩之首,象徵「大智」,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文殊菩薩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左手端握青色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以示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以獅子為座騎,象徵智慧之力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文殊菩薩,非我等凡人可比,但是學佛者應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