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治療師,我常感受到最美麗的誤會便是,「妳一定很會畫畫吧!」
其實我和許多人一樣,曾經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度和藝術想像與創作失去聯繫。可能是數字取代童年的想像,也可能是對作品求美求真的挫折經驗,使我放棄藝術表現,結果,可能落失了與心靈對話的機會,所幸,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失落不是永遠的,一旦你重新開啟自我的藝術天性,便會重新綻放創作的火花。
如何讓藝術的療癒功能於生活中發生?畢卡索說過:「每個兒童天生都是藝術家。」因為兒童對萬物保持一種好奇與主動探索的態度,尤其對於發展能力較落後的孩子,給予多感官的刺激更有助於他們的適應與學習,更直接的說法是,人人天生都具有在藝術方面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仍需藉由直接或間接參與藝術活動,才能持續培養或刺激內在的潛能。
不妨將參與藝術當做放鬆、身心照顧或情緒滿足的生活態度,無論是走進博物館單純地欣賞藝術品,或於優美自然的環境中散步,甚至只是單純地觀看街頭藝人的表演,都可以為生命注入一種新的敏銳度。尤其當我們與孩子分享時,彼此都能在時間與注意力的流動中,重新建立感情互動的心理節奏,也重新開啟關係建立或修復的內在資源。
若你或你的孩子願意更開放地擁抱或經驗藝術,可透過直接塗鴉、黏土、素描、繪畫、雕塑、攝影、寫詩或貼畫來表達自己,若從中找到興趣,甚至重複選擇樂於從事的活動或主題,藉由穿梭藝術和想像的途徑,映照出更深層的自我體認,會發現從中得到的遠超過所預期的。
當藝術運用在治療上,作品或成果的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創作過程中自我發掘、探索、接納與生命經驗聯繫的過程才是重點,從積極主動的選擇材料、題材、顏色和任何形式,使我們自我的內在力量不斷活化。
(作者為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